怀念父亲的文章在《南方周末》2010年1月21日E24版发表后,朋友们纷纷来信或打电话,对家父林穗芳的故事颇感兴趣,也提了一些问题。限于版面,那篇文章没有涉及他在毕生效力的人民出版社的情况。这些逸闻佚事对了解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颇为重要,也相当有趣,追记于此,顺便回答朋友们的问题。
父亲通晓16国外语,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讲点法语。他从小学英语,他的英语学得最好。80年代初,三联书店打算出版梁实秋主编的《远东汉英大词典》(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77),总编辑沈昌文不放心,请我父亲校订这本词典。我写信向沈叔叔确认此事,他回信说:“这事记得是有的,书名大概也不错,但不是台湾的那个出版社直接找你爸,而是我找他。那时我想在大陆印这词典,于是想请老林校订一下。后来我同台湾方面谈不妥(我认识的书店老板过世了,儿辈意见不一),这事就半途而废了。”梁实秋,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留美预科,1923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当年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1970年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翻译。1987年,病逝于台北。父亲利用工作之余,花了几个月时间校订这本词典,没想到问题很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甚至怀疑这本词典是否真是梁先生编的。我的英语学到一定程度后,一直不能提高。父亲便以这本英汉词典的诸多错误为例,帮我提高英语水平,至今记忆犹新。顺便说一句,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问世不久,就进入联合国翻译处,成为工作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取代之前长期使用的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
有朋友来信,希望进一步说明父亲生前最关心的汉语拼音规范化问题。目前常用的汉语字典如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皆采用哥特体(Gothic)汉语拼音。据父亲调查,这是近十几年才发生的莫名其妙的事情,1958年宪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罗马体(Roman),并沿用多年。比较而言,罗马体较哥特体辨识度高(如a、o、d的区别,或g、q的区别等)。况且,只要采用计算机常用字体——泰晤士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就可以实现汉语拼音完美显示和打印。如果采用哥特体汉语拼音,则引发诸多问题:一、字形不好看(如中易宋体);二、字形不符合规范(如a、g的字形);三、字形不全(如部分上声的字形);四、电脑输入不方便。为此,他先后写过两篇文章,呼吁汉语拼音必须”重归罗马体“(林穗芳:《正本清源,促进汉语拼音字符体式在出版物上应用的规范化》,《出版科学》2006年第2期;林穗芳:《汉语拼音字符体式的应用要符合规范》,《中国编辑》2008年第1期)。父亲临终前最关心的是汉语拼音字体规范化问题,他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连汉语拼音字体规范化都做不到,怎么可能产生“国学大师”或“诺贝尔奖获得者”?
父亲以治学严谨闻名,他之所以能够发现汉语拼音规范化之类的问题,与他的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他毕生效力的人民出版社是当代中国独一无二的“皇家出版社”,专门出版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著作或文选。在我们这个无错不成书的时代,简直难以想象什么书能够一个错儿没有。人民出版社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出版了上亿册《毛泽东选集》,竟然一个错儿都没有。人民出版社,1950年12月成立于北京,为中国出版界培养了许多人材。2009年评选出的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人民出版社有五人入选,除我父亲之外,还有尤开元、范用、戴文葆、白以坦四位编辑大师。这家出版社的许多社长都是有名的大学者,如胡绳、曾彦修、王子野、陈翰伯、王益等老社长。此外,文物出版社前社长杨谨、三联书店前任总编辑沈昌文、董秀玉,也是人民出版社造就的出版界重量级人物。
人民出版人才济济,不胜枚举,我仅举父亲办公室两位老同事为例。最年长的同事名叫舒贻。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正在该校担任英语教师,可谓”太傅”。这位“太傅”亦通晓日语,负责处理两种外语的译稿。父亲办公室另一位同事杨静远,是武汉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杨端六之女。当年她父亲给毛泽东讲过课,1920年10月,毛泽东请杨教授到长沙新民学会作过一次学术演讲,并把他的演讲记录下来,署名“杨端六讲,毛泽东记”,刊于长沙《大公报》1920年10月31日第十版。杨教授给蒋介石也讲过课,颇受赏识,委以重任,授上将军衔。经胡适推荐,杨静远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美国文学,兼修俄语;1948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先在武汉大学外文系执教,后到出版总署编译局任俄文翻译。调到人民出版社后,长期与父亲在同一办公室。我很少听父亲褒贬他人,但是他说杨静远英文好,中文更是达到了文学水平,可惜在人民出版社不能施展她的文学才华。“文革”结束后,她才如愿以偿,调到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
父亲就是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下,在这样一个群体人中,从一个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的大学生,逐渐成长起来的。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作者:林梅村 1月31日于蓝旗营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