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出身勾栏瓦舍,跟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其语言大俗大雅,雅的直冲九霄,俗的直奔三寸。而朱生豪的翻译,完全兼顾到了这些,使用了大量鄙俗的汉语口语来传达莎剧的意境,这些粗话,不应该删洁。在这样的编辑思想指导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4年,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共12册。后来多次重印,有莎士比亚研究者经过与1949年以前的朱译版本进行了比对,证实了两者高度一致性。
然而,谁知道这一版竟成了绝响。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除了补足朱生豪未翻译的6部戏剧之外,对朱的译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增删,尤其是把原译本中大量的脏话詈词当成了禁语,或删除,或修改。结果,朱译变得面目全非了。举一个例子:
在莎翁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有几句关于小孩子学识字的对话,朱生豪原译是最近台湾大学黄俊杰博士,感叹“学生只爱读《哈利·波特》,老师就不教莎士比亚”,认为台湾各大学庸俗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殊不知莎士比亚在他所处的年代一点都不高雅,那时的剧院都是小市民、工人去的地方,玩高雅票房就有危险,因此莎剧中充满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小人物和台词。
一些鲜活的语言大可不必设为禁语,而黄俊杰博士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高雅,难保《哈利·波特》在100年之后不会变成一部经典,那时候的老师大概又批评学生们只看流行书,不读莎士比亚和罗琳了。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