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桂清杨:飞越无限的许国璋
桂清杨:飞越无限的许国璋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0-13
 
  外号“雪莱”
  1915年11月25日,大诗人徐志摩出生18年后,在他的故乡──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又一位将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大学者──许国璋出生了。这是一个勤奋的学子,一个带着诗人气质的青年,他少小离家,先后辗转求学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1930年考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附中。到1934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为全级之冠。
 
  按照当时东吴的惯例,三所附中毕业的前3名可入本校大学部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减免学费,第一名则全免。但许国璋放弃了这种优待,执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管理学,后于1936年9月转入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与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李博高等人同班。现年83岁的北大英国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先生回忆起这个同窗好友时说:“国璋酷爱文学,他的诗人气质使他对雪莱(Shelley)特别锺情。二三十年代法国传记文学家莫洛亚(Maurois)写的(爱俪尔》(Ariel)──即《雪莱传》──在我国知识界风行一时,国璋因此在同学中赢得Shelley和Ariel这两个外号。”爱俪尔是莎剧《暴风雨》中可爱可亲、助人为乐的小精灵,更是自由自在的诗歌想象力的化身。伴着水木清华的诗情画意和琅琅书声,青春年少的许国璋显示出一派君子之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三个多月,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理、工、法等学院设在长沙城内,文学院则搬至南岳山中,租借圣经学院为校舍。在南岳,聚集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如吴宓、叶公超、柳无忌、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钱锺书、钱穆以及英国诗人及文论家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1938年初,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文、法两院暂设在昆明西南的蒙自。4月5日开学,校名遂更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许国璋在名师的指导下含英咀华,学业精进。晚年的许国璋在他的自传体文章《回忆学生时代》中写道:“从此时起到1939年夏,历南岳、蒙自、昆明三地,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三年级听燕卜荪课,四年级问学于钱锺书先生,执弟子礼至今。”
 
  许国璋在上外文系三年级下学期时,与王佐良、李赋宁、李博高同居一室。校舍坐落在城外南湖之畔,爱好英文的同学成立了一个课外英文演说俱乐部,并取了一个颇为欧化的名字──“湖畔绅士”(Lakeside Esquires)。“湖畔绅士”的会员均为文、法学院各系三、四年级的男生,大家轮流作英文演讲,也欢迎女生来听。开始时,政治系四年级同学方矩成和外文系三年级同学王佐良是大家公认的最佳英文演说家,但许国璋所做的关于莎士比亚的英文演讲却一下震惊四座,折服群英!
 
  许国璋英语地道,独具风格。他喜读18世纪英文散文,尤其是艾迪生(Addison)和约翰生(Samuel Johnson)的文章,前者纯正、典雅;后者庄重、铿锵。许国璋颇得个中三昧,人们听他的演讲纯属一种艺术享受,而由他译的司马迁《项羽本纪》选段竟得到当时教四年级的汉英翻译课、眼界高、要求严的叶公超教授的激赏,认为颇有吉朋《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风。
 
  1939年7月许国璋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他先后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外文系任教。1947年12月,许国璋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锺情于雪莱、又赢得“雪莱”外号的许国璋,在大诗人雪莱的故乡,圆了他充满诗意的梦,在“康桥”追寻老乡徐志摩当年的浪漫踪迹…
                      
                                                            许国璋=英语
  许国璋既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而世人熟知许国璋,大多是通过他主编的四册大学《英语》教科书。许国璋的名字与“英语”成了同义语,已经家喻户晓了。
 
  1993年4月,许国璋应邀赴欧洲讲学。一次,他和友人在卢森堡一家名叫“孔夫子”的饭店用餐。当店老板听说坐在桌旁的就是许国璋先生,欣喜若狂,连称“老师”。许老不解地问:“我何时有你这样一位学生?”老板解释说:“不但我,我们饭店所有员工的英语都是从《许国璋英语》学来的,您当然是我们的老师。”许老听后,高兴地笑了。此时,他又说起自己这次出国在首都机场验关时,当工作人员看到护照上的“许国璋”三字,马上想起《许国璋英语》,而含笑鞠躬送行的情景……
 
     许老主编的《英语》(即风行至今的《许国璋英语》)出版于1963年,历经三十余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所罕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桂诗春教授曾和许老开玩笑说,“许国璋英语”已经成为像英国英语、澳州英语那样的英语变体了,你看街上不是贴满了“许国璋英语班”的广告吗?桂先生认为该教材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抓往了两个特点,一是结合我国实际,二是适合成年人自学。有一则轶闻很说明问题:1972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批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从南方放一枚远程导弹,轰击那远在北京的许国璋。这个建议开始被认为很聪明,但谁也没想到,经过几天之后,忽然没有人再提了,而谁也没想到,表示不赞成这个建议的竟是姓张的领导。更没有人会想到,说服这个领导不要莽撞行事的竟是他的女儿──一位革命小将。她对爸爸说:“爸爸,许国璋不要批,因为他的教材编得好,只有他的教材我才看得懂,跟得上。”
 
  一部《许国璋英语》,受惠者不计其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良佑先生曾经撰文说:“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个出国热潮。或求学,或工作,或移民,不同文化教育层次的人均有出国。我在美国,发现不少人从中国带出去的书籍中都有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材。我偶尔好奇问之,为何不远万里携带此套教材?答曰:看来看去还是许国璋的实用。”
  
特异的文风
  北京的几位外语界名教授在学术上各有造诣,深孚众望,但就个人的性格及文章风格,又各有异趣。有的是忠厚长者,慈祥随和;有的才华横溢,然出言下笔谨慎;有的外柔内刚,文笔犀利;有的则是刻意求新,谈吐行文均气势磅礴。许国璋应属最后一类,他学养颇深,涉猎甚广,学贯中西。除英语教育、英美语言文学外,他为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在翻译、文化史及鲁迅研究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许国璋是国内最早研究和评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者。他那篇发表在(西方语文》第2卷第2期(1958年5月)的文章《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被全文译载于苏联的《语言学问题》杂志,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60年代,许国璋的研究触角从英国文学完全转入现代语言学。他和朱德熙先生一起讨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给中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调到北外外语研究所担任所长以后,许老更深入、更系统地钻研西方各家语言学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语言学部分的学术水平很高,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论著《许国璋论语言》写于许老63至75岁的晚年。许老用现代语言学观点,探索中国固有的语言哲学,介绍Austin,纵论Saussure,重评马建忠,发掘金岳霖,注释许慎《说文解字.序》,阐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书中那语言学家的慧眼、哲学家的深邃、数学家的精确、文学家的笔韵以及伟大人格的力量,令后人难望其项背。
 
  “南王北许”是当年外语教学界中的流行说法,其中蕴藏着人们对智如泉涌的王宗炎、许国璋二老的爱戴与敬仰,足见他们在中国语言学界确然不拔的地位。
 
  王宗炎教授曾十分生动地谈道:“有一位学问高深的朋友对我说,『语言学书统统读不得。』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一则难懂,二则枯燥,三则无实用。』我说,『也有例外』。他问哪一本是例外。我说:『《许国璋论语言》”』。
  
人格的力量
  有些人,你一旦与他接触,就终生难忘,他巨大的人格力量,无形中影响着你的立身行事,使你一辈子受益不尽,许国璋就是这样一个人。
 
  文革期间,许老被隔离、审查、靠边站。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一老二公”(指许老及王佐良、周珏良二公)均受到很大的冲击。许老的书都被所谓的造反派贴上封条,但他没什么怨言,对一切都是默默地承受着。他说自己是1957年1月加入组织的老共产党员,惟党是听,惟党是从。
 
  1970年他去了干校,来到湖北沙洋。先住竹棚,后迁入砖房,二十多人同居一室,生活诸多不便。据北外庄绎传先生回忆:“许老有个习惯,熄灯后打着手电看一会儿书再睡。过了几天,我对他说,希望他不要再打手电看书。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着手电看过书。”“有一天刮大风。窗外有个井架好像快被吹倒了,周围的幔布也像要吹掉。我说咱们把小窗户关上吧,许老说好。等我关上之后,他说:『我在家里一年四季都是开着小窗户睡觉的!』”
 
  为了其他人,许老改变了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
 
  在80年代中期发生过这么一件趣事,有人说完全可以编进《新世说新语》:常年在北外校门口摆摊儿的一位皮匠师傅托英语系一位教员带话给许老说,您许老是无人不知的名教授,但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及我两三天的收入,您有何感想呢?许老听到后又托这位教员回话说,咱们两个人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审美对象不同。你一锤子下去,砸得准,打得牢,便获得一种美感。我读书写文章,得一佳句,也能高兴好几天。真正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你和我追求的都是成功所带来的美学上的享受。
 
  北外校长助理顾曰国教授难忘“哲人”许国璋先生:“我最后一次与许老交谈是在他作古前一个月。我从教室骑车回家,见到许老由人陪着在花园里散步,就赶紧停下车走过去。他见到我,困难地要向我笑出他那习惯的朗声大笑,可是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我很难过,不过还是设法显出一副高兴的样子。他最后叮嘱我的几句话我终身铭记:『小顾,我听说他们将来要培养你当副校长,你不要推脱,也不要忘乎所以,要好自为之。我一生官运不好。』”
 
  许老“一生官运不好”,也许因为他始终是一个“哲人”或者“诗人”,具有真学者的令人感到威慑的人格力量吧!在这个杰出的学者身上,你能看到一种豪爽之气,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也许,许老给人的印象有些恃才傲物,不乏知识分子的清高思想,这使他有着更重要的一面,即他的自尊自重,铁骨铮铮,不媚世俗。他胸怀坦荡,敢怒敢气,思路开阔,一言一行尽显大家风范。
 
  张中载撰文指出:“我与许老相处四十余年,深感他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学者。自然,同许多人一样,他也在变。50年代,他四十左右,其气势如日中天,上课时才华横溢,让学生为之倾倒,那学术魅力是难以被时代淹没的。他潇洒中流露出坚定的毅力和自信,也溢出少许自负。也许是由于中年的气盛,他严厉有余,而宽容、理解不足。但是,在他年过半百后,他的一些弱点在时间的磨合中逐渐淡化,而其固有的优点日益凸现出来,这使他越来越受人敬爱。”当他于1994年4月春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十五周年社庆题词“岂可独善其身?必欲达至天下!”时,署名:“海宁许国璋”。是的,晚年的许老多少次梦回故乡“海宁”──进入大海般宁静的不躁不骄不妄不狂的至高至善境界。
 
  超越物质的束缚
  许国璋是一个真学者,更是一个普通人。
 
  这位睿智倔强的老人,额头饱满而微秃,脸庞清瞿而微长,个子高高的,衣冠楚楚,戴一副深度眼镜。夏天,白衬衫,黑领带。冬天,裹一条长围脖,戴一顶挺洋气的小呢帽。他总是精神抖擞,谈笑风生,不时哈哈大笑。中山大学戴镏龄教授称其为“高谈雄辩,誉满士林”。
 
  许先生一直蜗居在从50年代起就没有搬过家的老单元二居室里。当你爬上北外那栋年月最久的楼,推开那扇深红色的门,走过那条长长的门厅,幸许能看见许老在书房靠窗的木椅上读书、看报或写文章,还有室中总摆着的那盆高大的刺儿梅……
 
  年届耄耋的季□林先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他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了荷兰豆,几次采摘一些最肥嫩的,亲自送到我家里来。大家可以想象,这些当时还算是珍奇的荷兰豆,嚼在我嘴里是什么滋味,这里面蕴涵着醇厚的友情,用平常的词汇来形容,什么『鲜美』,什么『脆嫩』,都是很不够的。只有用神话传说中的『醍醐』,只有用梵文amra(不死之药)一类的词儿,才能表达于万一”
 
  每当有客人来访,许夫人(黄怀仁女士)怕谈话影响许老的工作和休息,总在茶几上放一只闹钟,定时提醒他们中止谈话。而许夫人离开书房后,许老便偷偷地把闹钟的止闹按钮按下。许夫人见闹钟好长时间不响,以为出了毛病。此时许老总是哈哈大笑,酷似一个“老顽童”。
 
  我们得感谢蓝纯女士,她在许老逝世的当天夜里,用泪水。用心血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她在文中把老雪莱的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个五月的星期天,一大早电话铃就把我叫醒。不用说是许老打来的,不为别的,只为带我去莫斯科餐厅吃一顿正宗的西餐。
 
  来到许老家,只见先生和师母都已收拾停当。许老恰似一位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头戴宽边礼帽,身着浅色西服,脚蹬一双白色皮鞋。看见我来了,他很骄傲地指着头上的帽子向我宣布:『英国的!』又指指脚上的鞋『英国的!』那一刻许老脸上孩童般天真的表情我永远也忘不了。
 
  一向朴素的师母那天也装束一新。上身穿一件白色带浅花的西服,稍嫌大了一点,但因为是许老买的,就为了这份心意也该穿上。下身是一条素雅合体的长裙。许老站在一旁以极欣赏的眼光注视着师母,不无得意地告诉我,几天前在家里接待了一位英国教授,人家由衷地夸赞师母『graceful』。
 
  记得那段时间学校里正在翻修下水管道。许老住的楼前挖了条长长的沟。许老小心翼翼地跨了过去,却不接着往前走,而是摆出弓步的架势,向还在沟这边的师母伸出一只手。师母嗔怪地一笑,连连说『不用!不用!』许老的胳膊却仍旧执拗地伸着,师母无奈,终于牵着那手也跨了过来。
 
  当时看着这一幕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后来吃饭的时候,许老无意间提起50年代他每周必携师母来一次莫斯科餐厅。许老的风度翩翩和师母大家闺秀的风范当年在这间豪华的西餐厅里一定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岁月流逝,流走了韶华,却流不走那份相濡以沫的深情。
 
  许老有一个梦:等英法之间的海峡隧道通了,就带上与他心心相印、斯守终身的夫人从北京坐火车,一直坐到剑桥去!(许夫人有一原则:旅行不坐飞机,立场十分坚定!)
 
  如今,许先生带着他诗人般的梦走了。应该说,他对生命的那般执著,远远超出了死亡对他的诱惑。1993年5月下旬,许老从欧洲讲学回到北京,因为多年超负荷的工作而病倒,到了第二年的9月11日因心肌梗塞病逝在家中,享年79岁。
 
  老伴走了,黄怀仁女士仍然日夜惦记着他,惦记着他的风湿性足疾,惦记着他晚饭后的小睡,惦记着他爱喝的莲花白,还惦记着他最后的一次补牙……
 
  许老走了,膝下无子女。然而,许老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又何止千万,许国璋的生命因此而飞越无限……
 
    来源:《人物》2000.9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77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