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金圣华:民族文化的使者
金圣华:民族文化的使者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2-10-8
 
    金圣华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学者,无论是翻译教学,还是著书立说,都卓有建树,尤其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推崇,更是倾尽全力,栉风沐雨,俨然一个甘于苦行的使者,在民族文化这一精深博大的空间里尽其全部才情左奔右突,纵横捭阖,可谓联络广泛,创意多多,在一国三地(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翻译界或学术界享有超绝的盛誉和影响,堪称学界的一道奇崛独到的风景。
 
    作为一个知识女性,金圣华教授的人生旅程无疑也交织着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在人生的来来往往之中,颇富有几分沧桑感。她祖籍浙江上虞县,生于上海,小学、中学时光几乎都在台湾渡过,后随家迁居香港,读完培正中学后,随即进入香港崇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主修英语专业,毕业后负笈美国与法国、先后获取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巴黎大学博士学位。这饱沧桑的读书经历,使她博学多知,贯通中西,不仅精通国语、熟练沪语与粤语,而且也深谙英语、法语之要义,以致运用起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故此与翻译结下不解之缘。
 
    在许多人看来,金圣华教授走上翻译这条路,是顺理成章的事。她经历独特,学高资深,同时又能驾御几种语言,加之文学修养与道德修养的珠联璧合,形成了各方面的和谐匹配,这就注定了她在翻译方面如渔得水,得心应手。在漫长的翻译生涯中,金圣华教授既当过专职的译员,也当过英文杂志的编辑,后来又重返母校创设翻译系并执教至今。可以说,金圣华教授在翻译方面是个多面手,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能拿得起来,尤其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从翻译教学的许多年里,金圣华教授总是不遗余力地工作与付出,自成名师。就翻译而言,能教翻译的人,未必能推广翻译事业;能推广翻译事业的人,本身未必是翻译家。而金圣华教授却统一了这些矛盾,一身兼具多职而胜任有余,即集教翻译、做翻译、改翻译、谈翻译于一身,为推动翻译事业以及提高译员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单就“解惑”而言,翻译教学中的“惑”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学者,“解惑”却不是简单的、浅层的,它往往是对师者的知识修养及教学艺术的透视与检验,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师者首先要完成自身的“解惑”,然后才能为学生“解惑”,这无疑是每一个严谨的治学者都绕不开的事实。金圣华教授在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方面可以说是运足了气,发足了功,并洞幽发微,沿波溯源,许多学术上的新发现乃至富有发明意味的诸多视角与感悟,在翻译界被广泛认同甚或运用,莘莘学子更是受其启发之大,受其影响之深,其学术价值或曰翻译文化的含金量不可低估。
 
    她的翻译学术专著《桥畔译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就是她历年翻译教学探索和翻译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是一个了不起的沿波溯源的结晶。她在这本专著中开篇就论述道:“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端,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河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的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起要跟对岸打个招呼……”这是一种高屋建瓴、视野远阔的宏观论述,不仅给人以学术上的启迪与联想,而且也给人以文学的美感与渍染,那优美生动鲜活的语言简直让人跨越逻辑思维的“天堑”而扑向形象思维的“原野”,这大概是一般的翻译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吧?
 
    然而《桥畔译谈》终究是一本关于翻译学术研究的专著,全书始终都闪耀并喷溢着一道道关联着翻译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及其久经历练的异彩,具有极强的诱导力。类似这种散文化的轻松感性的文字,书中比比皆是,投目可睹,即便是一个与翻译学全然陌生的人,也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学术散文来读,倒也不乏精萃短章之魅力。
 
    或许做真正翻译家的,同时又是一个文学家,金圣华教授正先夯实了文学及语言的功底,然后才做翻译家的。《桥畔译谈》就凝结着文学家与翻译家的双重修养,所以这本专著惯以轻松愉快的文字来谈论一些复杂的问题。《桥畔译谈》固然不属于那种或从原则演绎,或就现象归纳的井井有条的长篇大论,但作为娓娓道来的随笔趣谈一类的小品经典——也自有微言大义,点醒梦中人之效应。的确,书中的实例实说,初译“门诊”俯拾皆是,不少地方点拨得既得体而又到位,诸如“译事中最叫人防不胜防的是浅显的日常词汇,这些字出现率高,使用面广,每每使初译者随入陷阱而不自知”;“翻译不同类型的材料,该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成不变的理论与原则,只能运用在数理中”;“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地方色彩’,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译者必须对原文的精神有彻底的了解,翻译起来才能知所选择”;“翻译家之所以能在译途上自我鞭策,努力奋进,并不是因为自虐成性,而是各自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迈步向前,永不言倦”等等,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例证深入浅出地论及翻译之中的种种让人迷惑的问题。几乎每一篇都谈得具体而又细致入微,有的篇什简直就是在初译者的眼前撑起了一盏见了就会为之茅塞顿开的“驱雾灯”,像《一座长桥》、《中英有别》、,《母语与翻译》、《原著风格的掌握》、《标点符号》、《翻译教学勃兴》、《译者心声》、《翻译者的使命感》等,都是“驱雾灯”的代表之作,卒读必有一得,多读多得,对于初读者来说,就是必读的教材了。
 
    此外,由大陆《参考消息》连续转载的《活水还是泥淖——译文体对现代中文的影响》一文(原载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3月号),是金圣华教授又一学术力作。该文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语言文字必须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才能保持生命力,正如一口湖,必须时时承接清泉。但是假如注入的是污水、流走的是清水,这口湖不但不是‘活水’,迟早会变成‘泥淖’……”文中列举了许多或化简为繁、语多冗词,或文字僵化、失去弹性,或不知分寸、不分轻重,或貌似精确、实则不然的例句加以分析,矫正了现代中文中随处可见的语意不确、句法混乱的新生的词汇和表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本民族传统优美的文学与语言的钟情与捍卫,严肃地批评了恶性欧化的“译文体”对现代中文的污染,大有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至于何谓“译文体”,作者在文中指出:“‘译文体’是指一种目前流行于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用语,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逆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达自己前卫流行的文体。”这种是非不分,美丑难辨的“译文体”在作者看来是施事者“把自家的宝贝抛出去当垃圾,把别人的废物拾进来当珍品”,是舍本逐末,是暴殄天物,堪称民族文化的背叛者。该文在香港、大陆等地发表后共鸣者之多,反响之大,也给污染着现代中文的“译文体”以有力的打击,由此可见,金圣华教授既是翻译学的大家,又是维护和捍卫本民族文化或语言权威的英雄,颇值得击节而歌之。
 
    在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漫漫岁月里,金圣华教授的确是一个时时迈步向前,永不言倦的“苦行僧”因此其论著与译著俱丰,除了以上提及的论著外,还有《美国教育制度》,《英汉翻译概论》,《英语新辞辞汇》,《名家翻译经验谈》,《傅雷与他的世界》等;译著有卡逊麦克勒丝的《小酒馆的悲歌》,康纳德的《海隅逐客》,厄戴克的《约翰·厄戴克小说选集》,布迈恪的《石与影》,《野娃的故事》以及《傅雷家书》的英、法文中译等,都是翻译界同仁广为所知的著作。自然,这些颇见翻译造诣的著作的诞生与远播,无不凝聚着金圣华教授的一番血雨与汗雨,是从灵与肉的厮杀中喷薄而出的一簇簇鲜花,一缕缕馨香,熠熠生辉于译界殿堂。在谈及翻译的感受时,金圣华教授有一段极其精彩的描述:“翻译者好比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护嫂千里走单骑,明知路途遥远,险阻重重,但过五关,斩六将,锐不可挡,又何惧之有?”此言非翻译家而不可得也。
 
    正因为金圣华教授拥有如此厚重坚实的知识积累与沉淀,才使她在多年的翻译教学中营造出一片蔚蓝的天,成了香港中大翻译系鼎力播种植苗、悉心栽培桃李的一大功臣。如今,由她直接或间接培育出来的中高级翻译人才,已遍及一国三地乃至海内外。另外,在她出任香港中大翻译系主任的任期内,使该系成为主修系,并成为全港大专院校入学成绩最佳的学系之一,这一切正是让她时常拥有一瞬间的欣慰乃至无怨无侮的所在。
 
    诚如金圣华教授在《桥畔译谈》一书的自序中所言:“翻译像一座桥,而‘译者’就是‘驿者’,终年累月,奔波往返于接连两岸的译桥上,不管天晴天阴,日晒雨淋,春风和煦或秋风萧索,总是身负重担在长桥上不停地来来回回……”这散文诗一般雅洁而优美的语言是对每一个致力于翻译的人的真实写照。是的,金圣华教授总是身负重担不停地奔波在“一座长桥”上,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一国三地的东南西北中,她的身影无不为一国三地的学术界所熟悉。可见,她不仅是一个“千里走单骑”的译者,而且也是一个热衷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使者、行者。
 
    在繁忙而辛苦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之余,金圣华教授还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学术服务,在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期间,她先后筹办了十项大型活动,包括傅雷纪念音乐会,傅雷逝世20周年纪念会等,同时还筹办了多项大型国际研讨会,双语书展,并创办了以研究为主旨的《翻译学报》,尤其以创设的香港有使以来首项翻译奖学金为突出,对翻译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鉴于金教授对翻译事业的突出贡献,1994年,香港翻译学会授予她荣誉会士衔。1988年,金教授出任香港政府双语法例咨询委员会委员,数年如一日地为此疲于奔命。1997年被授予英帝国官佐勋衔,旨在奖掖她为推动和提高双语水准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卓绩。
 
    虽然在翻译领域里左右逢源、根深叶茂,但金圣华教授对中文写作却一往情深,痴情不改。她创作的大量散文、随笔作品散见于《香港文学》、《明报月刊》、《收获》、《联合报》、《华侨日报》、《星岛日报》等报刊上,并结集出版了《桥畔闲眺》、《一道清流》、《打开一扇门》等原创著作,发行颇为可观,也同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有句名言:“作品是文学的光源,翻译是文学的光波。”光源也好,光波也好,金圣华教授二者得兼。因为同时具备作家和翻译家双重资格的金教授是文学输送光源与光波的传人,只不过她传的光源与光波渗透着浓浓的本民族文化的清香和光环,俨然在默默地实施着知识报国的治学理想。为此,近些年来,她频频旋转于一国三地之间,深入许多名牌大学,作了一场又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报告或学术演讲,尽其所能,大张旗鼓地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瑰丽与辉煌,特别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之后,精心筹划创办了“首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活动,旗帜鲜明地打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青年文学”的宗旨,使之誉满全球,成绩斐然,使香港这颗素有“文化沙漠”之贬誉的东方明珠一时间营造出了一个“有奇花异卉,开万紫千红”的空前盛况,从而让“文化沙漠”成为昨天。
 
    为了成功圆满地办好这项声势浩大、头绪繁多的文学奖评审活动,金圣华教授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始终奔波劳瘁在第一线,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诸如跑经费、跑评委、跑宣传、组织初评决审、举办讲座交流,直到盛典聚会的完成,金教授可算是经历了一番惨烈的鏖战,终以如愿以偿而告结束。这是香港回归之后一次覆盖全球华文领域的文学征文活动,其意义在于鼓励全球华族青年从事文学创作及促进中外文学交流,藉以丰富华文文学,弘扬民族文化,为全球华族青年提供了一个聚首、观摩及长期交流的文学盛会,为21世纪华文文学建立全球性网络,通过长期的文字渍染,使全球华族社会成为书香社会,为21世纪华文世界带来新的文化风貌。这一壮举的成功固然是香港中大学人诸君共同努力、众志成城的结果,但金圣华教授作为一线的实施者,劳苦功高,功不可没。综观她在整个过程中的全身心的投入与操持,足见她对华族文化的依恋情结,不折不扣,甘愿为此去呼风唤雨,跋山涉水,以致浪迹天涯,踏破铁鞋,终成一名行路千里不言倦的使者。
 
    有人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通行证”,窃以为不无道理。文学永远都是迷人的,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富有良知的华族学人,都应该为推崇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而战,为振兴和繁荣本民族的文学事业而多发放一份光和热,须知文学不可衰,更不可灭,倘若一个民族的文学完全衰颓败落甚或濒于灭绝,那么这个民族就等于丧失掉了一半的元气和灵气。或许正因为有民族在我心中重千钧的情怀,金圣华教授方能如痴如醉地立足于香江而放目华夏,“子规夜半犹啼血”般地向世人倾诉哀肠:“文学不但没有死,也永远不会死。吾人伫立岸边,极目望去,只见前浪滔滔,后浪滚滚——文学的长河必将汹涌澎湃,永不干涸!”此实乃发自肺腑之言也。
 
    好个“一座长桥”,好个“在桥上不停地来来回回”的倩影,——在笔者看来,桥美,倩影也美,无论是长桥还是短桥,都是使者以其厚学乃至厚德而筑就,故此而畅通天下。只不过使者一定很累了,却又不敢有所小憩或怠懈,生怕有人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下去,所以还得永不停步地来来回回守望着。尽管如是,“桥还是建了一座座,一条条。知识在传递,文化在交流,可是有谁想起建桥人?”
 
    但愿走在桥上的人,既要健步稳行,又要领悟到这桥是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才情一点点建起的,并且身先士卒地走在桥上,为四方来者鸣锣开道。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883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