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作协消息,1月23日,著名剧作家、翻译家李健鸣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李健鸣1943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第一批学生,父亲后来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校长。李健鸣从上海市女二中毕业后,于1961年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
李健鸣长期从事德语教育和翻译工作,《莱辛戏剧七种》《白色的房间》《劫匪》等德国名著均由李健鸣翻译,她还是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电影《朗读者》的同名原著小说最早的翻译者,由李健鸣最早翻译的弗洛姆《爱的艺术》则被认为是最通俗易懂的译本。
李健鸣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探索和推动亦起到重要的作用。1979年李健鸣参加了青年艺术剧院《伽利略》工作小组,1982年开始与著名导演林兆华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合作。1990年,李健鸣以顾问身份参与了林兆华执导的戏剧《哈姆雷特1990》,她根据英语、德语和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完成了舞台台本。因为这一译本,2018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与李六乙合作新版《哈姆雷特》时再度请李健鸣重新翻译,李六乙这一版中最著名的一处是李健鸣将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了“在和不在”。2021年,濮存昕为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排演的《哈姆雷特》时,李健鸣也参与其中,她曾表示“名作的魅力会吸引无数戏剧工作者去做出新的舞台演绎,舞台成了这些作品的安身之地,也成了一代代人的回忆之梦。”
除了翻译戏剧剧本、参与剧本构成外,李健鸣本身也是一位戏剧编剧,主要作品有与李六乙合作的小剧场话剧《爱情的印象》,这是改编自她的好友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话剧,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连续演出28场。2018年,她创作的剧本《屋顶上的奥菲利亚》在北京中间剧场上演。2020-2022年,她又创作剧本《隔离》《蛤蜊》,在大凉山戏剧节上演,其中《隔离》获国际“学院奖”首届编剧奖。
晚年李健鸣长居于上海,经常将自己观剧的所思所想写成文章发表,在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她对于中国戏剧深度思考的闪光,她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个飞速变化的年代,话剧人应不断地用新的想法,包括现代心理学的常识去审视一部经典作品的人物,从当代人的审美出发构建作品,这才是创造性劳动的开始,缺少这一步,作品就会流入俗套,就不可能赢得新的观众。”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日期:2024年1月24日
英语翻译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