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周总理考阿语翻译范承祚:古巴所在的那个海叫什么
周总理考阿语翻译范承祚:古巴所在的那个海叫什么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3-3-17
 

前言

1968年国庆节,毛主席同阿尔巴尼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巴卢库一起观礼。期间,毛主席突然问阿语翻译范承祚:“你过过苦日子吗?”

范承祚听后点点头,随后简报了自己童年时正值日寇侵华、城陷家亡、父死母病、缺衣少食、失学无业……,毛主席说:“过过苦日子就好。”

范承祚:立志出乡关,要见毛主席

范承祚出生那年,正值日寇大举侵华。范父遭日机轰炸而死,范母病重离不开药,那段时间,范承祚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中、后期,共产党解放了范承祚的家乡,让他有了步入课堂、学习知识的机会。

范承祚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这一切都是人民政府提供的全额助学金支持他完成的。

1953年,范承祚考取了北京大学。在考试之前,范承祚就立下誓言:一定要进北京城,一定要见毛主席。据说,这是上世纪50年代,大多京外青年,尤其是经受过旧社会苦难的人的朴实无华、发自内心的一项宏愿。

随着中国——阿尔巴尼亚特殊关系的形成,中央决定派留学生到阿尔巴尼亚考察、学习,成绩优秀的范承祚被挑选出来。之后,他从北大转入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学习3年。

1957年5月初,范承祚接到通知,让他出任外事翻译,奉命陪同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访华。据范承祚了解,这是我国在高层外交场合首次将阿语用着翻译语言。

从下飞机,再到会见,吃饭,范承祚见到了许多的国家领导人。有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当得悉范承祚的祖籍是淮安(淮阴),出生宝应时,刘少奇主动与范承祚说:“抗战时期,我曾经到过宝应周边。听说你们家乡有个‘金沟、银集’是吧?”

周恩来第一次称呼范承祚是“老乡”。

彭真一见到范承祚就呼出了他的全名,原来,彭真在5个月前,率团访阿时,正是范承祚做的翻译。

这几位领导人如此亲切地对待“刚出校门”的范承祚,他心想,毛主席也会如此吧?

范承祚:毛主席为我学外文,专门感谢了阿方

1957年5月12日,我方接待阿议会代表团工作组负责人王黎夫正式通知范承祚:“今天,毛主席要接见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由你担任翻译。”范承祚听到这个消息,可谓是既欢欣,又紧张。

范承祚平复了一下心情,告诫自己:“凡事预则立!”

当年,毛主席办公兼住处在丰泽园。范承祚随接待阿议会代表团的车队,直达主席的小院。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典礼局局长余心清把客人引进顾年堂。

毛主席那天身穿一套灰色的中山装,微笑着挥手欢迎客人落座。范承祚作为翻译被安排在紧靠着毛主席右侧的座位。

交谈间,毛主席往右稍转过身去,突然问范承祚,“你讲的是什么外国话?”显然,毛主席经常会见外宾,对于俄语、英语、法语等比较耳熟,阿尔巴尼亚语是比较新鲜的。

范承祚回答完毕后,毛主席问他是在哪里学的?范承祚指着对面正中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阿议会代表团团长马尔科,向主席报告说:


“是在他们国家学的。”


毛主席点点头,郑重地向马尔科说道:


“谢谢你们为我们培养了翻译人才!”


毛主席的随和、平易近人,使得会客室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亲切起来。

马尔科听后,立即把毛主席这句“感谢”的话语用笔记写下,并说:“我们代表团珍视毛主席的话,将向阿最高领导报告!”

会谈结束后,参加了会谈的兹尼·萨科教授,也是范承祚的阿国语文教师之一,连连说:“毛主席的话,使我尤感自豪。”

不久,兹尼·萨科教授在我国的《人民日报》投寄了一首诗,名字为《共同的道路》,其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汉语我虽不会讲,但可用阿文歌唱;
一首友谊的曲调,温暖大家的心房。


兹尼·萨科教授回去后,将这首诗又发表在了本国的《人民之声报》上,题目为《访华观感》。

2年后的1959年春,在中国驻阿尔巴尼亚使馆任职了已有半年多的范承祚,又接到了一个重要通知——陪阿代表团访华。

这次的团长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第三把手——希斯尼·卡博。由范承祚任翻译。

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见中,毛主席含蓄深沉、温文尔雅的谈话语调,给客人们留下极佳的印象。

会见结束后,毛主席披上灰色大衣,陪着客人跨出了顾年堂,轻步丰泽园小院。见主席还在往前走,卡博团长向范承祚发话:


“小范同志,好像主席是在送客。你怎么不事先说一下。早知道,我就该挡驾了。”


范承祚微微一笑,赶紧说:


“这显然是我们主席的待客习惯啊!请客上座,送客出门!”


到了丰泽园门口,毛主席与代表团的各位成员一一握手,也同范承祚握了手。

范承祚回去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1957年、1959年在丰泽园为主席做翻译,领略了伟人的风度。于是,他以写诗作为纪念,题目《伟人风度》:


迎宾上座礼周详,送客到门习以常。
六亿大邦交百万,“育才”表态意深长。


范承祚:周总理叫我“老乡”,对我的帮助很大

范承祚住在国外,与外国人打交道。时间长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他,难免会想家。周总理非常关心像范承祚这样驻外国的使馆人员。

于是,周总理定了一个规矩:我国主要领导人出国访问,都要抽空去看望使馆人员。

1964年在阿过年的周总理,经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士高的精心安排,与陈毅副总理兼外长频频出席中、阿举办的各种活动。

1月2日,周总理等人来到了大使馆,与大家一道吃了饺子、玉米饼和“四菜一汤”的团圆饭。饭后,周总理过目了晚会的节目单,并报名参加第一个节目——大合唱。

唱了歌后,便是跳舞。在载歌载舞之余,稍作休息的20分钟间,周总理坐在联欢会大厅一侧的沙发上,同身边的范承祚这个“老乡”,谈起了一段乡情。

周总理主动告诉范承祚:“9岁那年,从淮安来到宝应城内的外婆家居住了三个月,我每天早晨和上午在家读书,下午则常常外出玩耍,到过‘宝塔根’等地方。”

周总理这里说的外婆,指的是周恩来的养母陈氏。

说到位于宝应南城的宝塔根,还有一段“神仙把宝应县城的宝塔,迁往南邻高邮县城,导致高邮出现两个塔,而宝应没了塔,仅剩根”的传说。

周总理问范承祚:“你这个宝应人‘怎么只知道宝塔根,而没有去过宝塔根’?”范承祚如实说:“我小时候家住在北城外,大人不让小孩儿往远处跑。”

周总理听后,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在生活中,周总理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在工作中,周总理对相关人员要求格外严格。

1966年4月下旬,范承祚在短期下放山西8个月后,提前调回了北京。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匆匆上阵,参加了接待阿尔巴尼亚总理访华。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准备地不充分,使他的翻译不尽如人意。

期间,在钓鱼台国宾馆的接待办公室里,范承祚在一旁听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他批评了外交部主管副部长在接待工作上有薄弱环节,并点名范承祚在会谈和群众大会上翻译的2大缺点:


1、为什么范承祚此次在讲外语时,表达不畅,显得吃力?
2、我在群众大会上发言时,只见范承祚给谢胡(阿尔巴尼亚总理)“咬耳朵”,而拿不出阿文译稿来。


“咬耳朵”是翻译人员中的一个口头语,意思是给有关人靠着耳朵轻声口译。

面对周总理在电话中对自己的“间接批评”,范承祚感到愧疚。接电话的余湛司长为范承祚“解脱”,说:“小范去山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8个月,不曾有机会接触外文。”

周总理听后,谅解了范承祚一时翻译“吃力”的苦衷,立即作出指示:“今后,翻译干部和外语人员下放基层时,都要保证他们有学习、巩固外语的时间。”

从此,中央各部门较好地落实了总理这一指示。

范承祚: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毛主席、周总理都会给予帮助

范承祚给毛主席、周总理做翻译,曾经遇到过很多难题,也出过错。

1957年5月,毛主席接见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当时的背景是,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的处在高潮。

主席说,殖民地人民要敢于打倒新、老殖民主义,就像孙猴子那样,不管他玉帝老儿。

“孙猴子”怎么翻译?令范承祚比较为难。主席告诉他,就按照《西游记》里的意思翻译就行。

60年代中期,中阿的关系达到了高峰。毛主席在会见阿方客人时,引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范承祚对这句诗是会翻译的,但要把它翻好是比较难的。

毛主席没有催促他,而是点燃一支烟来等待他。大约过了数十秒后,范承祚才说出了口。果然,阿方在听后,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事后,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夸奖范承祚:


“他是‘比较诚实’的。”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次的中、阿会谈,范承祚渐渐地“飘”了。60世纪末的一个冬天,周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会见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博。

交谈中,阿大使提及“台风”。周总理就问范承祚:


“小范,台风来自哪里?”


范承祚不假思索地说:


“台风是来自台湾海峡。”


对于他的回答,周总理很不满意。周总理对在场的中阿人士说:“我们外交部的翻译,一不学历史,二不学地理。”

总理,毕竟是总理,批评点到为止,随即,总理说了范承祚的一些优点。

会后,范承祚把周总理的批评原本地登在了外交部的《每日简报》上,让自己的同事们也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之后,范承祚注意经常“充电”。又一次,周总理在同外宾谈及古巴问题时,突然问范承祚:“你说,古巴所在的那个海叫什么海?”

范承祚回答:“加勒比海。”

周总理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1967年8月,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之际,范承祚奉周总理之命,单独乘一架专机从北京飞到上海,来到毛主席暂住的上海西郊宾馆,为主席接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派来的两位专家做翻译。

在接见厅,宾主坐定后。

毛主席又问:“你对陈毅是什么态度?”范承祚说:“我拥护主席对陈毅同志‘一批二保’的指示。”

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了。1月8日,中央将有关陈毅追悼会的文件送给毛主席审阅。2天后,毛主席突然决定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在八宝山休息室里,毛主席紧紧握着张茜的手,沉痛地说: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张茜搀扶着毛主席走进了礼堂。在陈毅的骨灰前,毛主席深深地三鞠躬。

毛主席对陈毅是信任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的精神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1976年,周总理和毛主席先后去世了。范承祚作为曾经与两位伟人一起工作的阿语翻译,当时的心情是分外悲痛。

他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带着伟人们的期望,继续在外交事业上发光发热,为中国外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冰点历史 日期:2023年3月3日

英语翻译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739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