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博文定题目时我颇费了些功夫。想到几个,不是不满意就是和纪念集里的题目雷同。现在的题目是读了李赋宁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启发。李先生在纪念集的序中说,“佐良天赋很高,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勤奋、乐观,思维敏捷。。。在他的一篇短文里(《想起清华种种》),他提出了‘卓越’和‘为公’,作为清华人的行为准则。他解释道:‘卓越,就是不满足一般地做好,’而是要‘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站在成就的最前沿’。‘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而能突破界限,实现新探索、新综合。’‘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佐良的一生就是按照‘卓越’和‘为公’这两项准则来做学问和办事的。”知王佐良者莫过于他的大学同窗和几十年在英语教学与文学研究事业中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李赋宁先生了。我心目中的王公正是这样一位卓越与为公的大学者。
大学毕业以后,我留在北外任教,分配到专科,在邓炎昌、夏祖奎、周莫智、胡文仲四员大将领导下轰轰烈烈地搞起“听说领先”的实验。两年以后文革爆发,岁月蹉跎,等到回到学校,一切走上正轨时,十几年的光阴过去了。我再次接触到王公是在1980年前后。那年王公主编了《美国短篇小说选集》上、下册。文革前,英语文学中英国文学占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人们对美国文学的了解有限。王公主编的选集收入了31位美国最重要的作家,古今都有,以今为主,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其中许多作家不被中国读者熟悉,可能连名字也没听说过。选篇中的译文很多出自翻译高手,如周珏良、冯亦代、巫宁坤、朱虹、梅绍武、刘承沛、傅惟慈、文美惠、屠珍、李文俊等。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被长期封闭的中国读者迫切地想了解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而王公主编的《美国短篇小说选集》是当时介绍美国文学的最早少数书籍之一,印数竟达20万册,可见社会影响之大。紧接着,王公携手刘承沛老师主编了Selected American Short Stories 英文版。每篇保持了王公亲自为每篇作品写的简介(前言),增加了作者介绍和作品注释。Co-editor刘承沛老师分给我一篇,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Briefcase.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毕业十多年来总算做了一点与文学沾边的事,这次的参与等于通过刘老师正是地把我引荐给王公,否则王公未可能不会在近百名的英语系教师队伍中注意到有我这个人。以后在校园里相遇,王公总是停下步微笑地打招呼,和蔼可亲,简单的交谈让我心里感到温暖。
不久,王公主持欧洲文化入门课的筹备工作。王公主张外语学生一定要知识面广,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文化。我对此观点非常认同。此课的设计、安排和主讲都是王公,同时他邀请了数位中青年教师加盟,我是其中的青年教师之一,此外还有刘新民、李宪生等佼佼者。我虽然年近四十,生理年龄已是中年,但学术年龄被文革之斧砍掉了整整十年。总之,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跟着王公学习锻炼的机会。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王公分给我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我对此门课程是否需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但王公斩钉截铁地回答:“欧洲文化不讲马克思主义怎么能行?”我无言以对,只好接受了任务。王公的语气缓和下来,嘱咐我说,“马克思主义内容太多,你把焦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就行了。”连续几天我不思茶饭。这可真是个难题。我想得头都大了,但仍一筹莫展。我连忙跑去找我大学时的马列课的老师郦达夫,请他指点迷津。郦达夫是个好教师,他讲的马列主义政治课旁征博引,一点不枯燥。这次,他借给我《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并说,“这里讲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你不妨从此入手。”他还花了很多时间耐心为我讲解要点。就这样,经过读书和认真准备,我把讲义完成了。上课那天,我拿着讲稿,忐忑不安地站在讲台上,只见大教室坐满了学生,大概有一、二百人吧。我心里直打鼓;在后文革时代,谁还对马列主义感兴趣呀?众所周知,政治课最不受学生欢迎,逃课率最高。我用英语讲马列,绝对是费力不讨好。弄得不好,课堂上有可能嘘声四起。突然,我在右手边的第四、五排看到了王佐良教授端坐在学生中间。王公亲自听课了!这如同一个霹雳,把我的头都要炸开了。我压压惊,事已至此,一点退路也没有,横下一条心,那就开讲吧。我突然有个灵感,居然说了一句大胆的玩笑话。我说(用英语),“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马克西主义的兴起,也许我应该把它改成马克西主义在中国的衰退。”一句话,把学生逗乐了。在笑声中我也放松了许多。接着我说,原来我也不想讲这个题目,我们厌烦马克思主义,可我们又对其了解多少呢?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文化的产物,其三大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为代表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均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继承了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才兴起的。。。我讲了两个小时,教室里很安静。大家知道,上大课时,如果老师讲得不好学生是不买账的,他们会嘀嘀咕咕,开小会,使课堂气氛一团糟。这些让我担心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下课了,我走到王公面前,他微笑地说,“讲的不错。难为你了。”这虽不是什么赞赏,但这句“难为你了”说明王公理解并同情我的不易。1988年,王公召集我们把讲义和教材编写成教科书,他将17世纪和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两部分交给我。我又把后者转让给我的先生朱永涛。1992年《欧洲文化入门》一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我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对王公的感激。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同类书问世。书的前言写道:“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来的圣经,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扯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的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此课用英语授课,此书也用英文写成。书的时间跨度大,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内容涵盖广泛,包括科技、文学、哲学、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部分即有阐述也有原著的选段,王公主张让学生不仅读到论述,而且接触到原文,对所阐述的内容有直接的、第一手的感受。此书至今仍在使用,20多年已经印刷30次。书的规模显示了设计者的大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证实了王公的卓越与为公两条准则。王公一向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的做法是在自己开设的课程和写作项目中邀请他们参加,为他们锻炼和提高提供机会。而王公总是自己先行,给其他参与者树立一个榜样。比如《欧洲文虎入门》,完全是他的创意和设计,他自己亲自讲解和编写了第一部分: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以此带领我们。我们写出的东西,他都会认真修改。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王公让我们自己独立解决,放手让我们“摸爬滚打”,在磨练中成长。
来源:王立礼新浪博客
QQ: 1140635228
24小时联系电话: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