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重读翻译名家的经典译作
重读翻译名家的经典译作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9-9-7
 

时移世易。当下,纯文学阅读有被边缘化倾向,文学翻译更是小众化。文学翻译报酬过低、成果不被高校当成科研成果,译者不受重视,翻译大师远去,优秀的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当下文学翻译讨论最多的公共话题。在当下,也会出现一些新的译本,在事实细节的翻译上,因现代信息百科检索的高超,而做到了更高的准确程度。但老一辈的翻译作品,在达到神似、意境的把握、神韵的再现方面,综合起来却仍是更高一筹。
才华横溢
“摆渡人”也是大作家
在中国文学翻译界,除了耳熟能详的专职翻译家,比如向国内第一次介绍外国作家及作品的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即林琴南),现代文学界公认的翻译巨匠、有“译坛孤鹤”之称的傅雷,还有一些特别的翻译家。他们是创作型的作家,同时又是成就斐然的翻译高手。
比如鲁迅、周作人、冰心、张爱玲、梁实秋、杨绛、丰子恺等,都是创作和翻译双举俱佳的“两栖”型选手。在这些大家身上,对外文作品的翻译与自己的文学创作,彼此滋养、成全,相得益彰:翻译滋养了创作的文笔,而创作的文笔则让译笔更加风格化、个性化。
尤其是那些诗人型翻译家,更是为人所称道。比如翻译杜拉斯的王道乾和翻译普希金的查良铮,本身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杰出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字超强的敏感,让他们的译笔往往为人所心醉。著名作家王小波曾经在《我的师承》中专门讨论文学翻译,并高度赞扬诗人型翻译家,“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
丰子恺:最早全译“日本《红楼梦》”
(推荐阅读:丰子恺译作:《源氏物语》)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富有独创风格的漫画家,主要以漫画作品立名。同时他也写了很多有特色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但较少人知道的是,在丰子恺的文艺生涯中,其对日本文学的翻译成就,也非常值得关注。
丰子恺的翻译涉及日、英、俄等多个语种,涉猎音乐、美术、理论和文学等多个领域,但主要是面向日本。主要表现在他对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物语”文学的翻译上。
《源氏物语》约成书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前44回写皇子光源氏与诸多女子间的感情纠葛,末10回则写光源氏之子的故事。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者和研究家们,自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提到《源氏物语》,但由于该作品卷帙浩繁、文字艰深,翻译难度很大,一直无人开译。直到上世纪50年代,《源氏物语》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翻译出版计划,对日本古典文学有很高修养的丰子恺,被委以重任担纲翻译。
丰子恺译本参照了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语注释》等6个注释本和一些现代日文译本。丰子恺早年留学日本时,曾熟读《源》一书,据称甚至可背诵《桐壶》一回,其对日本古文、中国古诗文、书画、音乐、佛教等颇为精通,无疑为翻译《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周作人:集散文大师、翻译大师于一身
(推荐阅读周作人译作:《枕草子》)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切,两三只一切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日本平安时期的随笔经典《枕草子》中“四时的情趣”中文版经典段落,让人带入一个千年之前的有情的“物”的世界,备受散文爱好者的钟爱。他的译者正是大散文家周作人。周作人是大散文家,但他绝对也称得上是大翻译家。他的译作分为三大类古希腊文译作、日文译作、英语译作。周作人精通古希腊文、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追求直译风格,自家又是散文大师,所译总能很完美也很自如地传达原著的意味,同时又创造出淡朴典雅的独家风格。
2012年,由著名学者止庵花费十五年春秋整理主编的《周作人译文全集》首次出版,全书11大卷,总计7000余页,全面恢复了知堂手稿,反映出一代翻译大师的原貌。其中在《枕草子》的翻译中,周作人发挥出他散文大师的文笔特色,创作出无可替代的译本。
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鲁迅代表译作:《小约翰》)
周作人翻译水平高,他的哥哥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也是翻译高手。可能是鲁迅的文学创作光辉太耀眼,以至于让人们忘了他的翻译。近些年来,除了周作人的翻译被年轻人喜欢,鲁迅的译作也开始受到重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郁曾撰文提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鲁迅自己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没有外国文学成就高。”
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其中苏俄文学为最多。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注意到了俄国文学。他说:“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心酸,挣扎。”鲁迅翻译了很多俄国、北欧、波兰等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疾苦的作品。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此外,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文学翻译对鲁迅的创作影响深远。翻译成为激发其创作的一枚火种。
张爱玲:她是《老人与海》第一个中译者
张爱玲与海明威,两个文学大家,竟然通过翻译,也有了交集。熟读张爱玲作品的“张迷”都知道,张爱玲外文水平高超,达到能直接顺畅阅读英文版理科书籍的地步。但是,她翻译过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还是其中译者第一人,还是令人有点惊喜和意外。
近些年,张爱玲译著《老人与海》首次出版了中文简体版,加上同册出版的《鹿苑长春》和《睡谷故事》,她的全部外国小说译作在内地读者面前首次亮相。“如果没有翻译家张爱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读者那里的张爱玲也是不完整的。”《张爱玲全集》的主编、藏书家止庵如是说。
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张爱玲的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近年发掘出张爱玲不少遗作。而宋以朗的父亲宋淇,之所以成为张爱玲后半生的挚友,缘起就是因这本《老人与海》。60多年前,宋淇在当时的美国驻港新闻处译书部任职,与前来应征翻译《老人与海》的张爱玲相遇,从此成为结识,后来成为托付遗产的知己。
张爱玲研究专家、学者止庵认为,张爱玲的翻译与海明威的电报代码式的语言,有着一种默契的暗合。止庵还以最为经典的那段对老人眼睛的描写为例作比较,吴劳译: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
查良铮:与普希金相遇——“以诗译诗”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请坚持你们高傲的容忍:这辛酸的劳苦并非徒然,你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这是翻译家查良铮所译普希金名诗《寄西伯利亚》的前两段。翻译家查良铮,也就是诗人穆旦,有着传奇的人生:祖上为浙江海宁望族,1932年入南开高中后开始写新诗,1935年9月考入清华外文系,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任随军翻译,赴缅甸对日作战。
在今天,穆旦已被普遍视为中国最为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尤其被视为是一个充分体现了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及其成就的诗人。
作为一名诗歌翻译家的穆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他从俄语原文译出了普希金的主要作品。包括九篇叙事诗,抒情诗502首及普希金代表作诗体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
精力专注
一生只“译”一两人
王道乾:
在汉语世界创造另一“杜拉斯”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情人》中的这段话,在中国曾经成为青年们的文艺“圣经”。这段文字的翻译正是法语翻译大家王道乾。
以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因其翻译出色,被赞为“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一系列杜拉斯作品,如:《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物质生活》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有相当一批如今驰骋文坛的作家从中获益良多。其中就包括王小波。在王小波的分析看来,“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
很多年轻读者知道王道乾,最先都是通过王小波不遗余力的推荐。王小波曾专门撰文盛赞王道乾的译笔,并认为自己“师承”了王道乾。
汝龙:
巴金曾劝他不要“拼掉老命”
读过汝龙译的契诃夫,能体会到那种契诃夫独有的感觉:悲悯的、轻灵的、忧伤的、精微的,只存在于汝龙的字里行间。作家冯骥才,曾经讲过一件汝龙先生翻译契诃夫小说的故事,“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 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汝龙几乎译了契诃夫的全部作品。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25卷本的契诃夫作品选集。汝龙与巴金关系甚好。正是在巴金的启发和鼓励下,汝龙找到了他重点翻译的对象,并成为契诃夫翻译的专家。汝龙1978年7月1日致巴金信原信有云:“大约在48年或49年,跟你谈起,你说译契诃夫好。我就借来契的英文本,看了不少,……就决意译它。……你对我一生的工作起过好大的影响啊!”
受到巴金点拨的汝龙,几十年如一日,先是根据英译本译出了二十七册契诃夫小说选,后来又补学俄语,根据原文重译一篇。在《巴金书信集》中,致汝龙的信有几十封。巴老称赞他“译书很用功,能苦干,有成绩,又能坚持,的确不容易”,还殷殷嘱咐他在翻译的同时,保重身体,别太拼命,“不要为了几本契诃夫就拼掉老命”。
傅雷:
“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提到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或者民国的翻译家,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傅雷。稍微年轻一点的读者,知道傅雷多半是通过《傅雷家书》,这部感动了数百万中国人的书信集其实和翻译没多大关系。说到傅雷的翻译成就,作为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读者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1939年到1945年间,傅雷蛰居在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完成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巨著的翻译;第二次是1958年到1962年,完成了一大批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及丹纳《艺术哲学》翻译。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作品。其中巴尔扎克的作品占15种,主要为《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邦斯舅舅》《奥诺丽纳》等。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有《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傅雷关于翻译的理论不多,但“重神似而非形似”是他最核心的观点。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他的翻译质与量并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
草婴:
“没草婴托尔斯泰在中国不完整”
“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托尔斯泰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应该读过草婴的译著。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被读者称颂最多。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镇海。他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翻译既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又深具个人特色,在多个中文译本中堪称最佳也最受欢迎,《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借由他而走向中国读者的经典影响了不只一代人。
谈到草婴的翻译特色,文学评论家曹元勇说,“草婴先生的译笔风格丰富、灵活。该精美会非常精美,该朴素就非常朴素。 他翻译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文笔就非常华美,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好的中文译本。他翻译的托尔斯泰作品,又是用非常朴素但蕴含深刻的朴素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日期:2015年10月31日 记者:张杰

心译翻译工作室

英语翻译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1907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