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央行再次定向降准,但市场依然再次上演了千股跌停的景象,上证综指向下击穿2800点,重回十一年前(2007年初)的水平。
今年前五个月,近3000只私募基金被清盘,约占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总数的10%,估计六月还会有不少清盘。在被人称为“至暗时刻”的当下,还有人会“相信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
风声鹤唳之时,有人惊恐慌张:“行情不好,怎么办?”答曰:“行情好时多赚钱,行情坏时多读书。”
很久没到温哥华了,故地重游,朋友邀请海边小住,看潮涨潮落,在岸边的礁石上随手抓几把海蛎子,加上葱姜白灼,简单而鲜美。小酌之间,谈到今年有三本新书面世,为什么百忙之中还要做这样的苦差事?
出书、译书,从财务上而言,都是亏钱的,因为除了时间、精力的耗费之外,每出一本,还要买不少送人。印象里朋友中绝大多数人出书也都似乎不赚钱。
杨天南:出身于金融世家,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毕业。具有25年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管理。现为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2015年出版的《巴菲特之道》(第三版),是一本二十年前曾经改变了我命运的书。但当初出版社找我翻译时,我却犹豫逡巡了近半年之久。一是日常工作实在太忙,二是因为从美国毕业已有十五年,英文功力不复当年的巅峰状态。
在数月的沟通中,编辑同志“晓以大义”,为了翻译好这部投资经典,希望找到这样的译者:“1.懂英语。2.懂投资。3.良好的中文驾驭能力。4.最好与巴菲特有些渊源。这样才不辜负一本文质彬彬、表里俱佳的经典。”我这才明白机工华章为何能在财经出版界拔得头筹,可见各行各业的成功都不是与生俱来、唾手白得的。
翻译投资经典对于我而言,倒是符合“边际成本增量不大”的工作原则,反正我日常也是读书的,顺便翻译一下也行。但我还是低估了这一工作的难度。
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先生曾谈道:“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Faithfulness)是指能够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达”(Expressiveness)是指表达通顺流畅;“雅”(Elegance)是指典雅悦目,富有文采。翻译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很不容易。
翻译工作多在起早贪黑、忙里偷闲中进行,有时顺畅无阻,有时拗口滞涩。在翻译《巴菲特之道》时,最高的记录是心无旁骛专注一整天,翻译了8000字。我想如果今后以此为生、别无他务的话,应该一个月就可以翻译一本书。
但翻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时的确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巴老思维缜密、表述严谨,加之其风趣幽默的老顽童风格,要想既忠实原意、又有照顾到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确让人煞费苦心。甚至,为推敲书中1%的难点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超过其他99%的总和。这本书的翻译难度相当于上一本的五倍之多,累得我眼都花了。更为“不幸”的是, 2017年我竟然答应了两本书的翻译工作,另一本是投资经典《戴维斯王朝》。
如今我已经翻译了四本书,今年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在成为“一个被投资耽误的作家”之后,有意无意间我又成了“一个被投资耽误的翻译家”。但玩笑之外,根本原因是,这些都符合我们始终强调的“一个中心一个原则”工作规划。去年我们基金的表现名列顶尖5%,2017年可以说是文武兼备、相得益彰的一年。
当下恐慌的市场,上证综指整体市盈率(TTM)约为12.68倍,而十三年前2005年998点大底时市盈率为17.1倍。应该恐慌?还是读书?读书吧。
喧嚣之外有桃园,繁华静处遇知音。在大跌不已、前景晦暗之时,手把故卷,再次翻阅,当心中升起“噢,这个我曾经读过,只是当时没有读懂”的慨叹时,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一本经典或许二十年之后还有人阅读。如果下一代年轻人必读的十本投资经典中,至少有三本是我翻译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翻译一本书的原因。
来源:中国金融家 日期:2018年8月6日 作者:杨天南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