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传承上,有很多不同,但仍然有很多延续。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并未改变,这类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留在翻译后的现代汉语中。另外,古汉语中使用的人名、地名、年号等专有名词,也是“留”的部分。
例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译文中,“邹忌”和“八尺”分属于专有名词和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词语,所以,在翻译时,需留在译文中。
2
删
与“留”法相反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些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它们有的仅有语法作用,如,倒装的标志、个别连词、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有的表示某种语气,如,发语词“夫”,表加强语气的“其”等;有的只是处于形式上的对称而存在,如,偏义副词中虚设的成分。它们并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例如: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唐雎不辱使命》
译为:“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译文中“之”并没有翻译出来,因为这里的“之”起的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在翻译时,就将它删除,忽略不计了。
3
释
在对译过程中,更常用的方法即是“解释”,我们常用的解释方法大致为:组词和换词。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这一语言的变化就带来了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古今异义词”,在翻译古今异义词时,往往需要将词语按照古汉语的用法,分开组词解释。
例如:
“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
译为“荆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
在此处翻译时,就将“地方”分别组词为“土地”和“方圆”两个意思进行解释的。
这样的组词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词上,大量的翻译都可以用组词法完成。
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为:“城墙并不是不高啊,城池并不是不深啊”
此句中,对“城”、“池”的翻译就用的是组词的方法,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接近古文的原意。
当然,古今异义词的产生并不是只是由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变化造成,还有许多古今异义词是由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变化造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换词。而换词的情况,还会运用于古今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即是说,古代习惯于表达某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习惯用另一个词表示,我们就需要将其换为现代汉语中更常见的用法。
例如: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译为:“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可是我不说。’”
译文中,“所以”在古代汉语中是“用来……的方法”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所以”作表因果的连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就要对词义进行更换,而不能简单的组词。
再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翻译时,“降”、“于”、“是”的词义在古代、现代汉语中都有了不同的表达习惯,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同样要换成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词。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换词,有时是出于对表达习惯的遵从,比如例句中的“降”,译为“下达”是对“降下”这一意思的引申,是为了更贴切此处的表达。翻译的词义并不是与原意毫无关系,它们大多是对原义进行了比喻、引申后的结果,这也是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规律。同时,这一语义在古汉语中,往往是较为常见和固定的,比如“是”在古汉语中做代词用,“亡”在古汉语中作“逃亡”讲,同学们可以对这些词义做有意识的积累和记忆。假以时日,必能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来源:沈阳教育咨询 日期:2018年5月5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