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22时30分,著名翻译家、画家高莽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高莽先生1926年10月生于哈尔滨,1943年开始进行俄苏文学翻译。从事翻译、绘画、编辑工作几十年,高莽先生的笔名多达数十个,以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宋毓楠。
叶利钦曾为他颁俄罗斯友谊勋章
1949年,最早译介普希金与高尔基的翻译家戈宝权去苏联出差,途经哈尔滨,顺便买了几份报纸,发现上面刊有9位当地学者翻译的有关苏联文艺问题的文章。他于是把这9个译者名字抄下来,向当地文艺界领导提出要和他们交流座谈。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一个高莽——原来邀请名单上列的全都是高莽的笔名。
最为人称道的翻译作品,当属话剧《保尔·柯察金》。此外,他还翻译过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阿赫玛托娃、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俄苏文学家的作品。曾获得俄罗斯友谊勋章、乌克兰功勋勋章以及普希金奖、高尔基奖、奥斯特洛夫斯基奖等多种奖章。201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高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高莽先生用文字将苏俄文学与中国读者连接起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任期间,曾亲自为他颁发了俄罗斯友谊勋章;俄国作家协会也邀请他成为名誉会员;在近代俄罗斯文学翻译史上,高莽先生的工作是无法被遗忘的。谈到翻译时,高莽先生曾说,记得有位老师跟我说,“翻译就像修桥一样,你就是站在桥下的那个人,如果桥不塌,翻译就成功了;如果塌了,那就是你的责任。慢慢的,我明白了翻译的重要性。”
巴金百岁寿诞画像画了三个月
高莽先生是文学翻译家,也是艺术家,他不仅用文字搭建起中俄文学的桥梁,也用画笔记录了中俄文学交流史。2006年,高莽先生的《我画俄罗斯》出版,这本书收录了高老为苏俄作家、汉学家或友好人士画的像。被画者有名垂青史的,也有今天已默默无闻的,远至19世纪,近至2006年,堪称一次文学史大扫描。高老用字画记录下了和作家们的交往,还有许多文学史、中俄交往史上难以记载的生动瞬间和珍贵故事。“如果本人与这个勤劳可爱的人的画像有十分之一的相像,那么责任在于我们的迷人的天才的小高。”这是1956年,苏联作家波列沃依在自己画像背面的题词,作家笔下“小高”,就是高莽先生。
巴金百岁寿诞那年,高莽先生画了一幅长五米、高两米的大画:《巴金和他的老师们》。77岁的老人,趴在狭小居室的地上,画了快三个月。“他的画,除了人物造型准确,还特别注重依据作家的文本,传达其创作历程和心理特质,这是热爱和理解文学的人才会有的思路。”高莽先生的朋友这样说。
高莽先生的很多画作都放在“老虎洞”里——这是高莽先生给自己家取的名字。因高莽先生与妻子孙杰都属虎,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夫妻两人历经风雨,夫人后来双目失明,高莽先生日夜侍奉,坐在妻子身边读书讲故事。
“有大学问而又没有架子”
很多与高莽先生交往密切的后辈,回忆起高老,都会用可爱、可亲来形容他,“有大学问而又没有架子。”后辈探望高莽先生时,总会看到高莽先生“高高翘起嘴角,露出一个热情的牙膏广告式的微笑。”高莽先生与很多晚辈都是忘年交,今年中秋节前,有很多朋友到医院探望高莽先生。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当晚,包括北青报记者在内,很多记者打电话到高莽先生家,请较早翻译过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他谈几句。虽然问题大多相似,但高老仍然一一作答。这位可爱的老先生身上知识分子的气度,令人难以忘怀。
今年7月,北京青年报复刊36周年,高莽先生写来贺信,题为“总是有人在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事”,记录与北青报的缘分。这句话其实也是高莽先生一生的写照。
点滴的记忆无法详述高莽先生的一生。2016年,在高莽先生九十岁这一年,由张期鹏编著的《高莽书影录》出版。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更为详细地记录了高莽先生在文学上的勤奋、与艺术的交往、和亲友之间的故事,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简述了高莽的生平、选收了大家写高莽的文章以及高莽著述简目和高莽研究资料简目。
今晨,北青报记者收到转发自高莽先生女儿的微信:“2017年10月6日晚,22:30,高莽先生在平静中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精彩而充实,感谢每一个曾经爱他和陪伴他的人,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同样幸福。”高莽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会幸福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期:2017年10月8日 文/本报记者:张知依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