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微博&博客 ·ENGLISH   

 

 

郑重声明>>
“伦敦版”英译毛选的诞生
“伦敦版”英译毛选的诞生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5-12-5
 


  1950年代初,中宣部“毛选英译室”秘书邹斯履常骑车往返于北京西城区堂子胡同和中南海之间。
  《毛泽东选集》 前三卷的翻译中,凡遇到疑难问题,“毛选英译室”定夺不了的,就由邹斯履去中南海请示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
  有一次,在英译室工作的钱钟书指出,毛选第三卷文章《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中的一句话“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子”有错,孙悟空钻的是铁扇公主的肚子。为此,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调来各种版本的 《西游记》 查证,都证实如此。
  不能擅自改动,又不能视而不见,只能由邹斯履去请示田家英。田家英的办公室,就在毛泽东办公室的外面。
  “田家英告诉我不能改。我说谁都看 《西游记》,都知道怎么回事。有一次,田家英就趁毛情绪好的时候说起这事,毛随口说 ‘改过来就完了嘛’。”在广州白云区的一栋老楼里,90高龄的邹斯履对《中国新闻周刊》 回忆。

  在美国翻译毛著

  将毛著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其实多年前就开始了。
  1927年6月12日,毛泽东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刊登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 上,这是第一篇被译为英文的毛著。
  1945年,中共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中共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期间,他秘密组建了中共在美领导小组,还随身携带了一批毛泽东著作,让美共中国局组织翻译。
  中共在美领导小组组长为徐永煐。他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1927年参加了美共,是美共中国局最早的四委员之一,后两度担任美共中国局书记。小组成员包括《美洲华侨日报》 社长、曾担任美共中国局书记的唐明照,《大公报》 记者杨刚,冯玉祥秘书赖亚力以及以留美学生之名从事学生工作的徐鸣等。
  每星期五晚饭后,领导小组在徐永煐家开会,商谈包括翻译毛著在内的各项工作,一直到徐永煐1946年10月回国。
  最开始,徐永瑛、唐明照翻译了一部分,但因为工作太忙,后来就交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在《美洲华侨日报》 工作的浦寿昌负责了。浦寿昌找来报社的同事邹斯履帮忙。
  邹斯履1939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做学生工作。1945年他从重庆赴鄂豫皖解放区,待了一年半。1947年,在被国民党逮捕获释后,他随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驻联合国粮农组织执行委员的父亲邹秉文赴美留学。他先在密苏里州的派克大学半工半读,再转入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学习,后辍学在《美洲华侨日报》 工作。因为毛泽东著作涉及到解放区的人和事,当时在美国无人了解,亲身去过解放区的邹斯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8年,在美国霍普斯金大学任研究员的陈翰笙从中国带回了第二批毛著。但不久,国内形势大逆转,中共建政在即,周恩来号召留美人员回国参加建设,英译毛选的事暂时搁置了。
  1949年,浦寿昌回到新中国,将已有的译稿交给了徐永瑛。

  英文最好的“两个半”

  英译本的工作是与毛选的编辑工作同时展开的。
  英译“毛选”的组织者,既需要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徐永煐几乎是不二人选。
  周恩来曾说,他认识的中国人,英文最好的有两个半:“半个”是宋庆龄,因为中文不算好;“两个”,一个是陈翰笙(也有说冀朝鼎),另一个就是徐永瑛。
  1950年3月,外交部拟成立联合国代表团,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室任职的徐永煐被召到北京。但不久,他先后收到周恩来、李克农的通知,让他主持翻译《毛泽东选集》。
  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英译毛选委员会(1951年11月改名为“毛选英译室”)成立,徐永煐被任命为主任。
  也正是这个月,26岁的邹斯履从旧金山经香港、天津回到北京。
  来火车站迎接他的,是老友徐鸣。徐鸣比邹斯履早一年回国,在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职。他受外交部情报司司长龚澎委托,来请邹斯履到外交部工作。
  但没几天,邹斯履接到了中组部的电话,让他去谈工作。
  邹斯履向《中国新闻周刊》 回忆,他到中组部时,一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气很重”的人已经坐在那里了,那就是徐永瑛。
  这次见面之后,邹斯履被任命为委员会秘书,行政十三级,相当于副司长,吃小灶。他负责委员会成员的人事、生活和思想,以及译稿的政治审查,也充当委员会与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之间的联络员。

  群贤毕至

  毛选英译委员会设在北京西城堂子胡同的一个大院子里。
  最初,除徐永煐和邹斯履外,委员会只有一位译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赵一鹤。
  1950年仲夏,时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乔冠华来清华,面访钱钟书。8月,钱钟书被借调进英译毛选委员会,但每周末,他都会回清华指导研究生,直至毕业。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创始人金岳霖也被请进了委员会。“《毛泽东选集》 里有许多哲学思想,需要一个懂行的学者。”邹斯履说。
  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王佐良是牛津大学的英国文学硕士,与邹斯履的大姐邹德范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是同班同学,关系很好,邹斯履也将他请了进来。
  陆陆续续地,10余位学界名流加入进来,其中还有:南开大学英语系教授、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胡毅,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欧美文学的陈逵,浙江师范学院教师、曾留学欧美的郑儒箴,岭南大学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杨庆堏,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燕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陈振汉,人民文学出版社英文组组长王仲英,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硕士熊德威,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袁可嘉,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钱钟书的学生黄雨石,时代出版社的英文编辑沈国芬等。
  1950年夏天,在堂子胡同的这个大院子里,住了几十号人。除了翻译人员,还有打字员、卫生员、保卫员和厨师等。夏天发短袖,冬天发呢子大衣。没有配备汽车,周末教授们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家。
  作家绿原1950年代初从武汉调到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临时居住在堂子胡同的这个旧式大宅院里,跟翻译家们同吃同住。他回忆,钱钟书为人谦和,“没有大学者的样子”,每次见到他,总跟他开玩笑,学他改不掉的湖北腔。

  双峰对峙

  英译室里,每个人都有分工。如金岳霖负责翻译《实践论》、《矛盾论》 等,钱钟书则负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 和《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等。
  翻译的第一步,是精读原文。译完后,再相互校勘,一个人念原文,一个人对译文。还要经过若干次集体校勘,才能最后定稿。
  徐永瑛非常重视集体校勘这一过程。他于1952年1月在《翻译通报》 发表《谈集体翻译》,文章谈到,要保证译文最高度的精确性,校勘是不可少的,而且只要时间和人力允许,校勘次数也是越多越好。
  会议室里布置了一条大长桌,所有人都参加集体校勘。译稿往往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几次甚至二三十次的修改。
  徐永瑛妻弟张澍智曾参观过一次这样的集体校勘。“好家伙,一句话,一个人翻一遍,转一圈儿,最后到徐这儿,他定稿。我感觉他们翻得挺机械的。他们好像有一个格式,好像一个一个往里头‘对’字儿。”
  邹斯履认为,这可能与徐永瑛的个人风格有关。相对意译,他比较倾向于直译。
  建国之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时,意译的手法被广泛运用。1930年代中期,地下党员杨刚曾接到组织布置的任务,翻译《论持久战》。第一段的译文中,有90%以上的内容与原文不完全对应。
  建国后,形势不同了,对毛著的翻译来不得半点随意,再加上译者们有足够的时间精雕细琢,因此更谨慎的直译手法被大量采用。
  在英译室里,金岳霖和钱钟书是两座高峰。
  徐鸣常去堂子胡同找徐永瑛和邹斯履聊天。他回忆,徐永瑛谈得最多的就是金岳霖。尤其在翻译哲学著作时,每遇到重大疑难,徐总要倚重金岳霖来定夺。
  金岳霖则回忆,《毛选》 一卷中《实践论》 一文有一句“吃一堑,长一智”,金岳霖不知如何翻译是好,问钱钟书,钱钟书脱口而出答道:“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节奏感强,又押韵,令人叫绝。举座佩服,金岳霖也自愧不如。

  “伦敦版”问世

  《毛泽东选集》 英文版的版权谈判,是由外文出版社负责的。
  1953年1月19日,外文出版社起草了《对于〈毛泽东选集〉 英译本出版的初步意见》,报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
  《初步意见》 建议,同时在伦敦和印度新德里出版英译本; 版权分属英共劳伦斯出版社和印共的出版社。对此,邹斯履对《中国新闻周刊》 解释:“《毛泽东选集》 印出来后要全世界卖的,当时中国的印刷水平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没有把握自己来印刷发行。”
  一个月后,刘少奇批示,印共的出版能力值得考虑,印度方面的出版可放缓。
  5月25日,负责图书进出口业务的中国国际书店(现称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表人邵公文与英国劳伦斯出版社代表人汤姆斯·罗素在北京签订《关于〈毛泽东选集〉 英文版出版与发行的合同》。乙方(劳伦斯出版社)缴付甲方(中国国际书店)的版税,按销售册书的每本零售价10%计算。
  1954年3月29日,英共中央总书记波立特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英国出版《毛选》 第二卷英译本时删去《战争和战略问题》 一文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暴力革命的两段话。其理由是,武装革命的主张不符合英共“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纲领,英国的法律也禁止一切公开出版物出现推翻政府的言论。
  5月11日,中宣部起草了中共中央复信稿,表示同意。8月13日,中宣部收到毛泽东的批示:陆定一同志,中宣部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同意英国党的错误提议——应当注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立刻按毛的意见重新起草了复信,表示不同意删去。“因为毛泽东同志在该文件中所说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需要作什么修正。而且《毛泽东选集》已经出版俄文版及其他外国文版,都没有作什么修改。”
  但是,英共最后仍然删掉了这两段,出版了《毛泽东选集》 前三卷,起印1.2万册。
  伦敦版前三卷问世之前,1953年底,翻译工作基本结束,毛选英译室撤销,徐永瑛奉调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负责人,邹斯履调往《人民日报》 国际版任评论员,其他人各自归位。
  当时在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的绿原有机会拿到伦敦版的《毛泽东选集》 前三卷,他回忆,按照自己的英语程度和趣味,觉得译笔“实在不坏”,不但做到“信”和“达”,而且真正近乎“雅”。
  不久之后,他听说外文局的英国专家史平浩对译本提出批评:译得太雅了,码头工人读不懂。而亲自参与翻译的王佐良后来也认为,这些人的英文书香气重了些,而毛著除了书香气,还有许多更重要的品质。
  1960年,徐永瑛再次受命主持《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英译。1961年,他因病退出,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孟用潜负责,翻译组重新对前三卷进行修订,钱钟书参与定稿。
  1961年,中英合同期满,中方不再授权劳伦斯出版公司继续出版《毛泽东选集》 英译本,改由国内的外文出版社出版《毛泽东选集》前四卷。

       来源:上海法制报 日期:2015年8月7日 作者:杨敏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发布人:admin    已被浏览 2911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心译翻译工作室

 浏览首页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公司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Copyright©心译翻译工作室
上海翻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港辉路528弄7号402室 邮编:201306
Tel:86 13122781320
Email:xinyifanyi@163.com
沪ICP备12011645号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