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 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 the stump and wait for a hare, 然后另注:From the story of 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 head long against a tree - stump and break its neck, 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着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 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
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
来源:发展导报 日期:2015年10月24日 作者:黄香平(山西省汾西县第二中学)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