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宣传画
——父亲的抗日
当时日机已飞临机场上空,并开始机枪扫射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父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乘着小车,飞速冲向跑道,一把将苏联专家拉上汽车,返回安全地带。当他们刚离开跑道时,原处已相继落下了数颗炸弹,霎时火光冲天,一片爆炸声,在场人员无不钦佩父亲的勇敢和机智。就这样父亲坚持抗日公务,日夜辛劳,直至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讲述:陈启福
先父讳荣权字士衡号平候,黄岩县宁溪上郑乡人。生于清光绪甲辰八月卯时(1904年9月),自小天资聪颖,四兄弟中年最幼,大伯父荣枋,永寿县知县,二伯父荣槎在家务农,三伯父荣楫,国民党中将。先父曾在黄岩中学读书多年,后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科学校(同学中有瞿秋白)。
因学习刻苦勤奋,终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后分配驻苏联黑河总领事馆任随习领事,因秉性耿直,处事公正,与总领事关系不和,两年后即被调离回国。回国后在南京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代课和帮助“昌华”贸易公司翻译商情,也曾在军校教习俄文。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原来就相当薄弱的中国空军经过战争的磨砺,可用飞机只剩30余架。1937年8月下旬,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军事技术援助协定》,苏联将提供给中国数亿美金的贷款和军购。8月底,苏联政府以志愿队的名义给中国提供战机和飞行员,帮助中国抗日。
1937年11月中下旬,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正式成立,为不引起日军注意,苏联首批援华的200多架飞机全部由苏联空勤组驾驶,轰炸机从阿拉木图起飞,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飞到甘肃兰州。而驱逐机则先在苏联境内全部拆解,由汽车运输队负责运到新疆,再由机械师重新组装后飞往兰州训练中心训练中国的飞行员。
因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的到来,兰州的中国空军训练中心急需俄语翻译人员。因战事紧急,父亲临危受命,随即委托同乡将孕妻及一双儿女(女儿7岁、儿子5岁)由南京送回故里,只身赴西北第八战区所属的兰州工作,担任苏联援华人员的俄语传译,为苏联飞机的飞行与维护操作标准尽快传授我方飞行员与维护人员作出自身的贡献。
期间,堂兄陈福谦(1915年11月生,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飞行科第五期毕业,空军指挥参谋学校六期毕业,历任见习官、队员、分队长、飞行教官、教务组长、留美飞行生第九批领队、飞行科科长、队长、主任、处长、署长、副司令官等职。曾参加上海保卫战时夜炸黄浦江中日本指挥舰“出云”号与其它日舰,也曾参加武汉保卫战,轰炸马当与小孤山间长江上的日本舰队,以及参加中苏联合轰炸机群轰炸日占的台湾松山机场等任务。1972年2月从空军退伍,1975年移居美国)曾两次去兰州接收苏联援华飞机时遇到父亲,叔侄聊天时,父亲曾语:“西北飞沙走石,无风三尺土,落雨满阶泥,工作虽辛苦,精神甚愉快。”
可见父亲当时虽是艰苦却忙碌着。福谦哥也曾听机场军中人员说,有次日军飞机袭击兰州机场,在场人员立即进防空洞隐蔽,独有一苏军专家因听不懂中文呼唤语言,尚焦急地站在跑道上左右观望。
当时日机已飞临机场上空,并开始机枪扫射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父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乘着小车,飞速冲向跑道,一把将苏联专家拉上汽车,返回安全地带。
当他们刚离开跑道时,原处已相继落下了数颗炸弹,霎时火光冲天,一片爆炸声,在场人员无不钦佩父亲的勇敢和机智。
就这样父亲坚持抗日公务,日夜辛劳,直至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1945年底,父亲接电报和家书,惊闻发妻病逝,以及外公也在日机轰炸黄岩家乡宁溪浮山庄时,和孙女一起惨遭日军炸弹炸死的噩耗,无限悲痛。遂于1946年上半年辞职回家,仅求清贫安生之日。
1949年5月,家乡黄岩县解放,应黄岩中学部分教师学习俄语要求,任教黄中俄语补习班。同年年底,即应聘去浙江大学任教俄语,后因浙江省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调派到浙江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治学严谨深受学生拥戴,曾任两校普通俄语教研室主任和中苏友协理事。因时处中苏两国蜜月期,也在浙江省广播电台播教过俄语课。还参加了苏联专家接待翻译工作,陪同苏联专家来黄岩家乡,为中苏友好事业和高校俄语教育,及帮助家乡蜜橘品种优选开发工作,努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8年1月,因身患高血压脑溢血症,不幸病逝,终年55岁。安葬于杭州南山公墓。1988年移葬于上郑和尚坑墓地。综观父亲的一生,均以自己所学的俄语专长为业,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
2006年,重修黄岩西乡上郑陈氏家谱时,主编陈福谦结合自身经历为陈荣权所作编者注语:“权叔当年所负重任,及为国家民族之贡献确应永垂青史。”
来源:中国台州网 日期:2015年9月19日 讲述着:陈启福
心译翻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