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我们送别了也许是中国体育史上最受人尊重的一位翻译前辈——何振梁老先生。上周末开始的亚洲杯,此前并不被人熟悉的国足翻译赵旭东再次成为了话题人物,其酷似郭德纲的面容让他迅速走红。一悲一喜皆是人生。
好翻译准则
根据《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的表述,当时讲着同一门语言的人类试图联合起来,搭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即巴比伦通天塔。见到人类由此违背了当初与自己立下的约定,上帝决定予以惩罚。从此,人们开始讲不同的语言,彼此间的沟通开始存在壁垒。宗教上巴比伦通天塔的故事,反映的是人类因妄自尊大、轻易毁约而最终落得混乱流离下场的哲学命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结局也催生了世间一个古老职业的诞生——翻译。
事实上,没人能够精准地定位翻译的起源,但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文明中,它又无处不在,时时闪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男足翻译赵旭东此番瞬间爆红,并不令人意外——只要拥有如下领域的超强自我修养,大家都能成为好翻译。
语言水准
翻译是门语言艺术(这话有点耳熟?嗯,之前一直都是这么定义相声表演艺术的……),所以,过硬的语言能力,是成为好翻译的第一条件。所谓“语言能力过硬”,很多人都简单理解为“外语水平高超”;但事实上,母语和外语的均衡掌握才是王道。笔者有位同窗现供职于外交部高翻司,别看他平日里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的发言都是外语写就,但其实人家私下空闲时还颇有情调地作诗填词……
专业知识
“在中国,大家都习惯说我专业是学XXX语言的。其实这并不准确,老外听了也不会懂,因为语言是技能,不是专业。语言文学、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这些才是专业,也是我们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光会讲外语,只能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懂专业知识,才能让你们找到工作。”N多年前,大一精读老师的这段话,笔者一直都记忆犹新,它再清楚不过地阐述了专业知识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某次,另一位大学同窗(超级球迷)陪同国内某体育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若干俱乐部,另一位英语超棒的女生(超级球盲)任代表团首席翻译,她全程将“赛季”一词译为“period”;导致这位同窗一直强忍着告诉她最好用“season”一词的冲动,这就是会外语和懂专业的区别。
博闻强识
翻译是杂家,除了有专业领域的专长,还必须博学多才。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国内某机械制造企业与欧洲合作伙伴的商业谈判,由一位商贸专业方向的翻译担纲首席翻译。谈判中,外方谈到了一家貌似和机械制造行业八杆子都打不到的企业名称Oracle,当我还在思索这是哪家公司时,翻译脱口而出“甲骨文公司”。事后,中方领导对这位翻译的知识储备赞不绝口,而她则谦虚地解释说:“我只不过有广泛阅读的习惯而已,既然你不知道何时能用上什么样的知识,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时刻学习和储备。”
情商高超
套用巴塞罗那俱乐部“不仅仅是一家俱乐部”的口号,翻译工作也绝不仅仅是翻译,更多时候,翻译的工作超越语言、直抵文化层面。某种意义上讲,好的翻译一定是优秀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因为不同语言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当这些发生冲突时,除了翻译运用自己高超的情商化解之外,再无其他解决之道。范例?我国国门刚刚打开之时,笔者的一位师哥曾为某欧洲企业代表团来华参展提供翻译服务,欧洲老板对与中国供应商共同进餐时、国人热情好客地总用自己的筷子给他夹菜十分不能接受(分餐制在欧洲根深蒂固)。对此,师哥一边为他解释夹菜行为背后的礼仪含义,一边请服务员端上了公筷。问题迎刃而解,结果则是欧洲老板带着签署好的合作协议满意返程。
那些翻译教我们的事
语言好但专业需努力
记者出生于80年代初,翻译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小兵张嘎》那位在城里下馆子都不掏钱的胖翻译,翻译对那时的我而言绝对是个贬义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们全家都是翻译”。但偏偏大学学了外语,毕业后也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翻译,只能说造化弄人。能够成为一名翻译,首先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外语,否则你就不会得到这份工作。但会外语只是一块敲门砖,门里的世界却大不相同。
翻译圈子的内与外,有着对翻译水平高低不尽相同的标准。一位中超球队的随队翻译就曾经告诉记者,“周毅(前主帅卡马乔的翻译)是他听到过的水平最高的西语翻译。”道理很简单,周毅在阿根廷长大,西班牙语已经近乎他的母语,所以无论是他与外国人沟通还是自己所使用的标准流利的西语,都是国内科班出身的翻译很难达到的水准。
但众所周知,作为一名翻译,周毅一度陷入过舆论的漩涡,因为有球员反映很多时候不清楚周毅向他们传达的卡马乔指令。这就是足球翻译作为一个专业工种必须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即对所在行业的专业词汇的掌握,这既是指你要知道专业词汇的外文说法,还指其中文说法。
客观而言,这个层面的问题不难解决,因为足球专业词汇并不多,一名出色的翻译,即使他再是外行,只要肯钻研、注意学习和收集,1个月之内也基本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米卢时期的翻译虞惠贤,在成为米卢翻译前从事的主要是外贸工作,所以刚接手的时候也遇到类似问题,也一度让米卢感到头疼,但因为虞惠贤的勤奋,很快就克服了这个难关。
善于处理与雇主的关系
一位中国球员的父亲,基本上外语能力是零,却一个人几乎走遍西欧国家,他所仰仗的就是手机中的谷歌翻译软件,他总是会打好中文,软件翻译成外语后他再拿给外国人看。现在各种翻译软件层出不穷,曾有人担心这项科技的发展可能会革了翻译工作的命,但至少现在看来仍是杞人忧天,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名好的翻译并不是那位父亲一样只是旅游,他的工作要求不仅是语言水平高,专业词汇通,还要有足够高的“情商”。
中超球队翻译的角色就很微妙。通常翻译是由球队寻找和支付薪水,所以他在根本上是俱乐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与他服务的外方教练或球员一样,但在情感上,因为与外方接触时间长,又很容易建立起很深的私人感情,这种感情有时就像是家人一样。这种私人感情又会很容易让他们经常会成为外方团队的捍卫者。当俱乐部与外方团队工作很融洽时一切都好,一旦有了隔阂,一名翻译的好坏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决定事情的发展。
程远思原本是恒大俱乐部的翻译,在俱乐部工作两个月之后就被孔卡聘为私人翻译,主要是陪伴其妻子的左右,后来干脆成为孔卡在中国的商业事务代理人。程远思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避了翻译处于中间位置的尴尬,但能够有像她一样经历的翻译毕竟是少数。
前国青主帅克劳琛的翻译是李晨,一次球队领队冯建明与克劳琛对话,激动之处冯建明手指德国教练表示不满,李晨翻译时竟然也指着克劳琛,这段翻译成为了一个经典段子。与程远思不同,在“老板”与“外方”之间,李晨将自己的立场坚决地站在了“老板”一方。但事实上,李晨的翻译能力也没有得到认可。
自我做主并成功“篡权”
中方总是希望翻译将自己的意思准确的表达给外方,一名好的翻译则要考虑如何在准确的表达之外,可以让外方更好的接受。
某中超俱乐部老板因为对球队用人不满,于是约见球队外籍主帅,追问他俱乐部到底谁决定阵容安排,翻译感到这个问题有些伤人和不职业,于是自己做主将老板的问题做了改变,省去了“阵容安排”等字眼,外教的答案自然令老板感到满意,一场剑拔弩张的风波就此平息。
当然,也有一些翻译会弄巧成拙,另外一支中超球队,同样是上述类似的场景,不同的是翻译“过滤”了老板的原话,问了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外教面带笑容地回答了问题,老板直接勃然大怒,“我不相信他会用这样的表现回答我刚才的问题,除非他有病。”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翻译直接离职。
自己做主也并不都是倒霉蛋,也有幸运儿,比如今日名满天下的穆里尼奥。在为老罗布森担任翻译期间,他就经常在罗布森说完后,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队员。罗布森也感到奇怪,为何自己的指令总是无法被队员领会。后来他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不过罗布森也承认,那些非自己本意的指令往往可以改变比赛结局,很有雅量的罗布森也就默许了穆里尼奥的这样“篡权”行为。
在“语言”、“专业”、“巧妙”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同样可以决定翻译成功与否,比如在翻译时的外在表现力。一名服务于中超豪门的翻译,外语能力并不突出,经常被同行诟病,但却深受外教和球迷喜欢,因为他在翻译时动作颇具感染力,且语速非常快,即使是自己拿不准的地方也绝不犹豫,让听不懂的人很难会质疑他是否真的听懂了外方的原意。
来源:体坛周报国内足球 日期:2015年1月14日 作者: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