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问候你





    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有人沾沾自喜文化魅力,我却觉得是市场势力。时不时会参加有跨国公司外籍高层致辞的活动,如今大国崛起,中国市场分分钟贡献超过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因此甭管是哪国来的头面人物,站到台前发表演讲,不管有没有翻译,不用中文打个招呼,简直不好意思。次数多了,发现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不管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还是日本人韩国人,对着一屋子的听众,往往张嘴就是一句“你好!”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几乎有点吃惊。本来拿汉语打招呼是为了示好,但这种场合里站在台上单刀直入地说“你好”其实非常粗鲁。在词典上,英语的Hello、法语的Bonjour、德语的GutenTag、西班牙语的Hola、日语的往往被翻译成汉语的“你好”,估计那些临时抱佛脚说汉语的外国老板都是这么学了个皮毛就拿来用的。只是也没个明白人提醒,这样的场合,中国文化里只有群体,没有个人的“你”,走亲和路线可以说“大家好!”要玩庄重得说“女士们、先生们,上午/下午/晚上好!”

  在汉语中,这个被广泛误解了的招呼用语,使用范围其实很窄。几乎只用于两个陌生人的第一次见面,常见于某些强势机构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勉为其难的问候。传统上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一般状况下我们并不习惯跟完全陌生的人打招呼,这跟去欧美旅行,走在小镇上随时有人对你敞开笑脸有很大区别。汉语中所有关于招呼的表达几乎都是针对熟人的。一早起来遇见邻居老赵,可以说“早啊!”到学校见到老师得说“老师好”,在单位里遇到上司打招呼,“早”跟“好”甚至都可以省略,称呼职务头衔“张总”、“王局”却万万马虎不得。正因为是熟人社会,我们打招呼的方式是明知故问的,比如看见对方做什么就问什么,看见人家要去上班就问:上班去呀? 肯定回答:上班去。看见人家从外边进来则说:回来了? 答曰:回来了。根本没有信息量,只用于示好。也可以估计或猜想对方做什么就问什么。比如“买菜去?”“等车呢?”当然我们还有两句经典问候“去哪儿”和“吃了吗”,前者并没有探听别人行踪的意思,即使随便回答“出去”也没问题。至于“吃了吗”也并不关心被问候者到底吃没吃,更是没有请人吃饭的意思。这些年随着大伙普遍吃撑了,这句话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想起一件旧事,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着他飞往中国的那两架美国飞机,被命名为“你好一号”和“你好二号”,在那样一个时刻,两个暌违已久的大国,担着些许的陌生感,在走向第一次握手的途中,道一句“你好”倒是十分贴切。只不过这仍然是美国式的表达,我们中国人还是觉得“您好”更加熨帖。

    来源: 深圳商报

    工作室网站www.xinyifanyi.com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