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诞辰300周年,学术界组织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卢梭全集》正式亮相
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了“从卢梭到马克思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卢梭研究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研讨。当天下午,由商务印书馆、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卢梭全集》出版座谈会暨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活动,在首都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举行。首师大教授李平沤翻译的九卷本《卢梭全集》也正式亮相。
生于1924年的李平沤,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自己早在北大求学时,因为阅读《忏悔录》而爱上了卢梭。1960年开始翻译《爱弥儿》。
从2006年开始,商务印书馆约李平沤着手卢梭全集单行本的编译工作,在单行本陆续付梓之后,按照计划于今年将已先行出版的卢梭著作分类辑录,汇为全集,共分九卷。
李平沤称,“卢梭的理论著作翻译难度较大,牵涉的面较广,如政治、经济教育、法学、宗教学等等。卢梭的语言很简单,但是又很深奥,要达到严复所说的信达雅,很难很难。我期待着读者的批评。”
对中国影响有正有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表示,“我对卢梭可以说是爱恨交加,这并非自己个人的阅读偏好,而是卢梭思想作为百年中国思潮理论的影响力的感慨。”
高全喜说,卢梭思想对于欧洲和中国,乃至全世界,300年来都是有正有负,有得有失。对中国来说,这种意味尤其深切和忧患。在西方,卢梭思想内在的革命性和深刻性,包含的天使和魔鬼的力量曾经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西方一百多年来大体平静,卢梭思想会有一些冲击,有集体主义、后现代思想等等,但是基本上翻不出大浪。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正处在转型社会,一个正常理性的人,对卢梭会有客观的看法。但是,很多人因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加上自己的生存境况不好,未必能客观理性,因为卢梭对于平等的激情,企图消灭私有产权等想法,容易使人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情感冲动,但在现实中,又不可能立即建立一个人间的乌托邦。“卢梭的思想有非常吸引人的魅力,如对平等、正义的追求,批判的锋芒以及理想主义,人权思想等等,这些在人类的灵魂中都是美好的东西。即便卢梭的集体主义在西方和中国已经带来了很多灾难,是有毒的罂粟,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人类心灵中应该有这些东西。”
高全喜说,“卢梭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确实又有片面的东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启蒙思想的产物,卢梭的思想也孵化出了这两种东西。”
一个批判一个避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前不久刚刚推出了《建国之惑》一书,其中就有卢梭思想对于中国留法学生影响的内容。
他表示,“卢梭的观念首先对中国人有很大影响,比如他的人民主权思想与我们的国家建立,通过马克思主义为中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卢梭的浪漫主义和民粹主义,对于中国的民粹主义制度建构产生了很大作用,很长时间,中国人对于未来的展望充满了卢梭式的浪漫幻想;第三,对整个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满,卢梭提供了非常多的抱怨和批判的武器。”
任剑涛认为,现在读卢梭应该有一个批判和一个避免,“一个批判是要像卢梭那样,对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幻想和激情,因为我们搞市场经济30多年来,整个社会物质化,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对于民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避免走向高调民主,避免走向浪漫的批判主义,避免对现代性的和启蒙运动的拒斥。”(张弘 吴永熹)
回望卢梭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生于日内瓦。300年后的这一天,人们追忆他的人生,重读他的著作,感受他的力量,回望敢于独立思考、轻视机械教条、追求自由平等的卢梭。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拥有的这一切荣誉和称号,是从“学徒、教师、跟班、秘书、乐谱抄写员”等的经历中得来的。
卢梭自幼失母,父亲是个受教育良好的钟表匠。他五六岁起和父亲一起读书,常手不释卷。不过,父亲在他10岁时迁居,遗他于亲戚篱下,卢梭自己15岁时也离开了日内瓦。卢梭在青少年时代自谋生计、游学,目睹和亲历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不公。卢梭因此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国家政府不应只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应着眼于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社会的平等。并非革命者的卢梭去世11年后,《社会契约论》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圣经”。
作为教育家,在《爱弥儿》中,卢梭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观点。他强调重视对儿童情感的教育,强调“回归自然”,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书本知识。
卢梭并非道德高尚的完人。他弃5个亲生子女于巴黎的救济院,导致他的姓氏在身后无人继承,也为他在思想界的对手提供了诟病他私生活的证据。不过,卢梭也善于自省,在《忏悔录》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善与恶、灵魂与心迹展示给世人,呈现了无比的真诚。
卢梭还是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村里的预言家》曾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偏爱。
今天,卢梭甚至被欧洲生态主义者视为先驱,因他在作品中不仅描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更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
卢梭的国籍一直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卢梭30多岁起长期居住巴黎,也曾因其“异端”思想一度被禁止进入法国。他被奉为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并于死去16年后进驻巴黎先贤祠。人们习惯上把卢梭当成法国人。在卢梭生活的时代,日内瓦是一个独立的小共和国。卢梭一生都以“日内瓦公民”自居,这可见于他诸多著作上的署名。
在他有生之年,日内瓦对卢梭毫无厚待。他的成就在家乡遭人贬低,著作曾被堆在市政厅门口焚烧。如今,日内瓦和全瑞士都以卢梭为荣,瑞士人常以他的名字、著作命名学校、街道,瑞士人说,“要将瑞士亏欠卢梭的一切还给卢梭”。
(新华社记者 王昭)来源新华社记者
工作室网站:www.xinyifan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