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现象在出版物中屡见不鲜。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零翻译”现象固然与“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文化少”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教育界对西方文化的过度追捧,甚至是盲目崇拜。特别是一些外语研究、引进者,故作高深地炫耀“国际范”,对西洋文化生搬硬套,折射了文化不自信和文化麻痹。
笔者认为,“零翻译”现象风生水起,有其肥沃的生存土壤。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更像一个地球村。为适应这一国际形势,教育部门加强了外语教学,尤以英语为先。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口总数。
如今青少年的汉语水平之低令人震惊,许多并不冷僻的字不认识,许多经常用到的词语不懂意思,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泛滥成灾。这其中固然有母语教学自身的问题,但汉语学习受到英语学习的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而“零翻译”现象盛行更是对国民语言教育的一种误导。
因此,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崇拜,值得当今社会反思:莫让“零翻译”现象,烙出英汉割裂的文化“夹生饼”。对外语的吸纳、汉化,正是汉语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我们既不能关起门来拒绝外语,也不能滥用外语。特别是,兼收并蓄只能在继承上创新、在翻译上吸收,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来源:烟台晚报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