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毛姆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走了





    他喜欢格雷厄姆・格林与毛姆,因翻译格林的《问题的核心》与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广为人知;他热爱旅行,足迹遍布全球,将翻译当做另外一种旅行方式――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傅惟慈。3月16日上午,这位在中国翻译界赫赫有名的翻译大家因突发哮喘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生前已嘱咐遗体捐做医学研究

  傅惟慈的女儿在父亲去世之后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总是会喘,一天不如一天,在家要坐轮椅,但是脑子依然不坏,身体可以的时候,对什么都有兴趣。”据了解,傅惟慈一直有肺气肿、肾功能不全等问题,去年下半年曾经住院治疗过一段时间,3月16日早上上完厕所,他气喘发作,送到医院时已经来不及了。而说到傅惟慈先生遗体捐献一事,他的女儿说:“父亲之前就做过遗体捐献公证,所以我们的事情比起别人要少得多。”

  据悉,傅老先生生前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多次要求葬礼一切从简,不需要追悼会,坚决反对大搞纪念仪式。为尊重他的遗愿,傅老家人在昨天中午一时将傅老先生的遗体捐赠至协和医院。他的女儿透露,如果父亲的朋友有意愿的话,也许会举行一次追思会。

  文艺圈名家深情悼念

  傅惟慈先生去世的消息,最先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在微博上披露的,他说:“接同事电话,惊悉傅惟慈先生今早因突发哮喘去世。一代有风骨,有格调,有性情的前辈,又弱一个。”韩敬群表示,“先生旷达死生,要将遗体捐献做医学研究,身后不搞仪式。四根古柏卧王城,译笔中藏百万兵。几见蚍蜉摇大树,早将牌戏寄浮生。满园花发余香久,一曲声高酒盏倾。耆旧襄阳零落尽,去来无迹若为情。”此后,傅惟慈离去的消息让文艺圈内众多人士深感惋惜,包括史航、杨葵、任晓雯等在内的名家均在微博上悼念这位翻译大家。

  著名编剧史航在得知傅惟慈去世的消息之后,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与怀念之情,他这样写道:“傅惟慈先生,我最喜欢的翻译家,把格雷厄姆・格林带给我的人。去过他家,没好意思找他签名。当时拼命谈格林,就是想让他知道,挺多人喜欢他译的格林,被其影响。就去读他的译著吧,这是最正确的事情。”《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微博上表示:“惊悉傅惟慈先生去世消息,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傅先生的许多往事。《月亮与六便士》对我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先生不仅是翻译家。忘不了他那所吸引我们的小院,我们聚拢在他家里听音乐,那时他的原版带也不多,许多是他儿子帮翻录的。记得他当时帮我翻录磁带中听得最多的是斯美塔那的《我的一生》。”傅惟慈翻译的《动物农场》众所周知,该书编辑王倩透露,傅先生特别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他是那种豁达、性情的人,还特别好客,在他那个小院里,总是有很多年轻的面孔,院子里有花草,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在户外烧烤”。

  青年作家任晓雯对傅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达了敬意:“作为一名中文写作者,我非常感激有那么多优秀的译者,能让我读到各种语言的好作品。没有他们,当代中国文学的格局会完全不同。翻译是辛苦、寂寞、清贫的事业。向译者们致敬。向傅惟慈先生致敬。”

  他将毛姆和格林介绍给中国读者

  中国读者知道傅惟慈先生的名字,皆是因为他与格雷厄姆・格林、萨墨塞特・毛姆、托马斯・曼等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傅老的翻译,中国的读者才真正接触到这些世界级的文学大家。我们回望傅惟慈先生的人生轨迹,几乎可以用显赫二字形容。且看,1923年生于哈尔滨的他,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高校。他通晓英、德、俄等多种语言,翻译了包括匈牙利、波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多国文学精品30余部,共计三四百万字。在他的译著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狱中书简》(罗莎・卢森堡)、《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以及格林的宗教小说和惊险小说等。

  傅惟慈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翻译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令其一举成名,大受翻译界与读者的认可。这本小说长达60多万字,傅惟慈先生于1956年开始翻译,耗时三年多,这本译著出版之后,可以说奠定了傅惟慈在翻译界的地位。此后,他还翻译了另一本沉甸甸的德文名著――亨利希・曼的《臣仆》,这本书与《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现代文学的两部代表作。国内知名德文翻译家杨武能教授认为这两部书的译文水平“在重译或复译成风的今天,至今没有人敢动另起炉灶的念头”。

  傅惟慈先生对格林钟爱有加,1979年,他把格林的一部宗教小说《问题的核心》译成中文并于第二年出版。1981年,他利用去德国教学的机会,前往伦敦拜访了格林。“那一年我55岁,他78岁。他精神状态很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而且很热情、爱开玩笑。”谈及第一次与格林见面,傅老这样回忆道。1987年,傅惟慈去伦敦再次见到这位大师。在两次拜访格林的时候,傅惟慈便计划在国内出版20卷本《格林文集》,格林欣然允诺为《文集》作序,并帮助他选定一部分篇目,可惜后来该计划未能实现。上个世纪90年代,傅惟慈又翻译了格林另一部长篇《权力与荣誉》。这本宗教小说当年在欧洲出版后虽然受到宗教法庭谴责,却得到文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格林最优秀的作品。

  傅惟慈生前曾形象地将自己的翻译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的翻译内容完全听从出版社的安排,人家给我什么我就翻译什么。毕竟那时初出茅庐,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第二个阶段,我有了一定的翻译题材选择权,我选择的题材如果出版社认可,就可以着手翻译。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翻译的环境宽松了,我的选择余地就更大,基本都是自己决定翻译的题材。”傅惟慈前两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有些人说我译笔很好,很通畅。实际上,这是对一个翻译工作者的最低评价,译笔通畅难道不是一个翻译者的最基本素养吗?重要的是,你翻译了什么东西。我在几十年前翻译的东西,今天还有人看得懂,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我要玩得自在一些”

  见过傅惟慈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乐观有趣的人。2008年,傅惟慈的个人作品集《牌戏人生》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我手里的牌都将打尽,也许最后一张,寿命,也随时可能被发牌者收去。但目前它还在我手里,我正摸索着这张牌的玩法,我要玩得自在一些,潇洒一些。”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态度。

  傅惟慈之前曾多次说过,他除了翻译与旅游之外,另一个最大的爱好便是收集钱币,这是他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情。对此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过:“从美学的观点,钱币有一种质感。现在很多人收藏邮票,但一比较,钱币有20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邮票才有多少年。好的钱币是一个非常好的浮雕,我收藏一部分,也是尽量收藏好的。”傅惟慈先生到国外旅游,最喜欢参观一些钱币的商场、小店,并与这些卖钱币的小老板聊天。傅老收藏的钱币,以德国和殖民地国家居多,他称自己的这个爱好主要是为了个人把玩,但也不排除钱币升值带来的小小快乐。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期:2014年3月18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