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载《张艺谋与自我他者化》,文章指出,当前,一些亚洲作家和艺术家为了成名或者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注意,转而面向西方的读者进行创作,并刻意迎合西方评论界的审美标准。这种“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在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明显,直至《金陵十三钗》终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文章摘编如下:
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申报工作已结束,据报今年共有76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创下历史纪录。今年在中国大陆得到青睐的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但中国导演中,获选次数最多的却是张艺谋,共计7部,但其中花6亿人民币(约合9700万美元)拍成的《金陵十三钗》,在2012年不但连入围陪跑的资格也没有,更受尽西方传媒的冷嘲热讽。《纽约时报》戏言,只有精神错乱的人,才会将南京大屠杀如此严肃的题材,拍成肉体横陈、卖弄女色的电影。当年摘冠的是制作简陋、拍摄成本也许只有《金陵十三钗》千分之一的伊朗电影《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
这牵涉到在文化上弱势的东方作品,要得到西方评论界赏识的潜规则。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西方文化界不需要摹仿和复制西方文化的作品,更不需要来自东方、关于现代文明与城市生活的任何表述。它能够接受,甚至加以表扬的“外来作品”,尤其是中国作品,必须是本土的——最好能够呈现出一个“历史中国”——但又同时拒绝认同本土文化。它应该以自省或者奇观、令人震惊的方式,对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展示。只有这类作品,才最能够满足西方人的傲慢,及附和与巩固他们对东方人和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成见。
《伊朗式分居》表面上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三代同堂的伊朗家庭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实则是含蓄但有力的批判。可以想象,西方人看完这套电影,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哦,伊朗就是这样子的:伊朗人真是可怜。”这不但令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也满足了他们的道德优越感。
要在大型的国际影展脱颖而出就是要在强手如云的竞技性的比赛 (competitive sport)中胜出,必须讲求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在他两本全球畅销书——1980年的《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与1985年的(Competitive Advantage)——已经指出,公司要长期表现优于竞争对手,必须采取一种独特、可以让其尽展所长的“价值创造策略”(value-creating strategy)。《伊朗式分居》善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超低成本拍了一套全球赞誉的影片。我说是全球,其实只是西方。不过西方作为品味判官 (tastemaker)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它认为是好的,世界其他地方(the rest of the world)迟早会附和、响应。
其实《伊朗式分居》一类卖所谓“批判写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的电影,本来就是张艺谋的拿手好戏。《一个也不能少》讲乡镇的小老师到大城市寻找走课的学生,乡镇的穷困与大城市的冷漠,在张艺谋的镜头下生动传神。
《秋菊打官司》里面的巩俐不施脂粉,身材臃肿,活脱脱就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农村妇女。影片写农村社会既局促又互相倚赖的人际关系,又暗示有时法律不外乎人情,法治不如人治,与《伊朗式分居》里面调解家庭纠纷的法官,立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拿以上任何一套张艺谋的电影去竞逐国际电影大奖,未必会胜出,但至少不会丢脸。只可惜成名后的张艺谋急于拍大片逢迎西方的评论界和电影观众。近几十年,东方文学界出现了一个“为翻译而写作”(Writing for Translation)的现象。一些亚洲作家为了成名或者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注意,转而面向西方的读者进行创作,并刻意迎合西方评论界的审美标准。这种“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在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明显,直至《金陵十三钗》终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来源:中新网 日期:201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