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籍翻译大家姚以恩:我曾“咬”过央视听写大会





    在学问上,姚以恩以严谨闻名,定稿《列宁全集》,编纂出一本《列宁家谱》,任《咬文嚼字》编委,向不少大家“开炮”;但是,在生活上,他却非常开朗而豁达,开心地大块吃肉,写文章。

    A

    谈做学问:

    天底下最开心的事情

    记者:在您身上,似乎更能体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当初您孤身来到上海打拼,想到过日后会成为翻译家吗?

    姚以恩:没有,那时候年轻,能够在上海立足,就算不错了。后来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学习,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轨迹。

    记者:做学问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姚以恩:快乐,我能乐在其中。对于我来说,做学问是天底下最让人感到开心的事情。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有人追求名利,这也无可厚非。对于我来说,就是喜欢做学问。我现在还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天天学习,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遇到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我不会留着过夜,一定要弄清楚了才行,否则睡不着觉。

    记者:做了一辈子学问,还有什么遗憾吗?

    姚以恩:遗憾太多啦!比如我总想着写一手好字,吟一口好诗,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啦。比如我还想学用电脑,家里有电脑,但是我还没学会。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

    记者:在《咬文嚼字》担任编委,其实也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吧。毕竟你们所“咬”的,很多都是已经成名的大家了。

    姚以恩:看上去是这样的,其实我更认为这是一种交流。需要有这么一份杂志,去纠正一些汉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出错。《咬文嚼字》曾经开过专栏,专门“咬”一些著名作家。被“咬”之后,他们的态度都很好。当然了,也有不买账的。

    记者:前段时间《咬文嚼字》还“咬”了央视听写大会,这点您怎么看?

    姚以恩:那是在总决赛时,出了纰漏。我们给他们发去了信件,央视开始承认错了,但是隔了一夜,又翻脸不认了。这点我认为不好,知错就要改,是吧?当然,央视举办这样一个比赛,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很多人都过分依赖电脑了,提笔忘字,这样会逐步丢失中国文化的精华,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记者:现在像《咬文嚼字》这样的杂志,还有很大的市场吗?

    姚以恩:到明年,《咬文嚼字》就迎来创刊20周年了,这证明这本杂志还是很受欢迎的。今年,杂志新招了几位年轻的编辑,前不久刚开过迎新会,看到这些年轻人愿意接班,就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B

    谈生活:

    还有很多事要去做

    记者:您今年都85岁了,看上去还是非常有精神,很积极,很乐观,有什么秘诀吗?

    姚以恩:人要有信念,人的一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要有自己的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全部的动力。不能轻易放弃,翻译工作苦不苦?肯定很辛苦。编《列宁全集》、《汉俄字典》时,每一项都是费时多年的大工程,就是要有恒心,才能坚持下来。人一定要学会开心,开心是一天,苦恼也是一天,人就一辈子,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一点?

    记者:您的养生习惯和别人不一样啊,一直都是喜欢吃荤食,医生没让你吃点清淡的吗?

    姚以恩:这是我小时候在扬州养成的生活习惯,怕是这辈子都不会改了。其实人吃肉本身是好习惯,可以给人体提供很多优质蛋白质。我也喝茶啊,喝茶可以调节。我相信身体好才是最重要。我以前看过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并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学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医学知识,身体有点小恙,我都会给自己把把脉,我还有一大帮医生朋友,一旦身体遇到不能把握的病况,就会给他们打电话。

    记者:您岁数不小了,老伴也是,有没有想过去一家条件较好的养老院颐养天年?

    姚以恩:养老院以前去过,后来又出来了。我太忙啦,我在上海是闲不住的,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参加。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比如“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了,上海的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筹建当中。我还有很多书,要捐赠给上海虹口图书馆。此外,还有几万张的老照片,这个不是一捐完事,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要口述历史。

    C

    谈故乡:

    扬州让我魂牵梦萦

    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您都没有回过扬州,对于扬州还有什么情感吗?

    姚以恩:人不管走多远,故乡都是心头最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扬州,我没有直系亲属了,但是一提到这座城市,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取代的。就算在上海,我都很自豪地说,我是扬州人。我很喜欢吃美食,但是吃遍天下,还是觉得扬州菜最好吃。我的好朋友们来拜访我,我最高的接待标准就是带他们吃扬州菜。现在扬州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只要叫我,我肯定回去。

    记者:最近回去,看到家乡变化大吗?

    姚以恩:扬州变化很大,但是那种骨子里的精致,还是一直保存着的。我以前住的打铜巷旧宅,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非常关注发生在扬州的事情,我知道最近扬州考古发现了隋炀帝墓,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扬州一定要好好利用。           

    妻子眼中的姚以恩

    携手走过

    钻石婚路

    就在今年,姚以恩和妻子张志澄,刚刚举行过钻石婚的庆典。没请多少人,都是一些至亲。也不需要大摆筵席,因为60年的携手走过,靠的就是一种平淡致和。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姚以恩和张志澄,属于“师生恋”。张志澄进入上海俄文学校读书时,姚以恩已经是翻译课的老师了。

    他们是在张志澄姨妈家结的婚。当时张志澄在姨妈家门口遇到一位邻居。这位邻居向她打听,听说这家人今天要办喜事,怎么没看到新娘子?张志澄不好意思说新娘就是自己,只能简单搪塞过去。

    结婚之后,张志澄的工作也很忙,为了钻研业务,张志澄经常不回家。有时候跟着领导出国,一出去就是几个月,有次回来,1岁多的儿子都不认识她了,见了她就喊“阿姨”。

    张志澄笑称,生活中的姚以恩,“又懒又馋”,基本上不会做什么家务事。吃饭挑剔,但是也很好打发,烧上一锅红烧肉,姚以恩就满足了。让张志澄最担心的,还是姚以恩年轻时,得过冠心病。比较严重的时候,一天送了三次急诊。但是姚以恩心态乐观,别人担心,他自己不当回事,反而把大病化小,小病化无,现在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好。

    今年钻石婚,姚以恩特地买了一枚钻戒,送给张志澄,算是补回了当年婚礼的寒碜。本来这是一件可以让人惊喜的事情,可是姚以恩早早就告诉了张志澄。“他这个人,一辈子都藏不住什么话。”张志澄笑道。

    四干斋主 云水风度

    都说“书山有路”,可只有到了姚以恩的家中,才能直观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含义。在并不大的书房里,四处堆积着近万册图书,书橱里早就堆满,很多书都是层层叠叠摞了上去,足有一人多高,书籍之多,已经到了难以下足的地步。采访时,姚以恩弯身在书堆中清出一小块仅容坐下的面积,这才能看出,原来那里是张沙发。

    谈吐之间,姚以恩非常风趣,甚至是一种可爱,他时常拿出一些“好吃的”,与人分享。做学问和吃美食,已经成为他人生最为享受的两大乐事。拿现在的话来说,姚以恩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吃货”。他这间满满当当的书房,就取名为“四干斋”,自封“四干斋主”。若问是哪四干?那就是“鸭肫干、牛肉干、猪肉干”,若是稿费微薄,就只能“豆腐干”了。

    好在,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张森,提笔给他写了四个字“云水风度”,让他可以悬在书房之中。和“四干斋主”相比,这四个字显得更为贴切。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这书山之上,有这么一位风度翩翩,犹如行云流水的老者,举手投足,都是一股浓郁书香。

    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日期:2013年12月8日 记者 王鑫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