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张永文 一晃三百年
英语为啥这样红
■ 马九器
近期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备受关注。细数中国人与英语的恩恩怨怨,其实,中国自清以来已有300多年英语学习史。我们从英文刚刚舶来中国的原点出发,英语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最早尽管蹩脚、但一切以实用为主的“广东英语”,到如今的尽管全民英语热,但英语早已从一门语言变成了一种应试工具,从自愿的追求到到处堵路的拦路虎,这种变化其实正是当下英语教育陷入死胡同的症结所在。
一个半世纪前,在南粤广东,几个名不见经传的英语翻译,为了养家糊口又因缘际会,凑到了一起翻译外国报纸、资料。谁也想不到,他们的翻译作品,成为了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蒙读物;过了若干年,又一批翻译聚在一起翻译,整出了一个流芳百世的《海国图志》,还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当然,那些翻译当时的身份实在卑微,卑微到史书几乎要忘记他们,但如果没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英语翻译,中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草根翻译 让中国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后世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启蒙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背后,有一群出身芜杂、门第贫寒的英语翻译,让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国情地貌,比如:袁德辉、阿孟、林阿适、梁植……
可别小瞧这几位草根翻译。袁德辉,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官方英文通告就是他翻译的;阿孟,应该是最早与人合作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中国人;林阿适,早在1822年就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就读,比第一位官派美国留学生容闳还要早25年;梁植,有一个载入中国新闻史的好爸爸梁发,从小就与在华的英美人打交道,后来在任林则徐笔译口译译员时,还暗中与美国传教士密切联系刺探西人情报,也为其平添些许传奇色彩。
如果没有这些草稿英语翻译,就没有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也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那些受到《海国图志》等启蒙的思想家们或许还得再等若干年……历史恐怕真的要有所改变。
中国式英语的祖师爷——广东英语
我们从英文刚刚舶来中国的原点出发,一路看来一路想,英语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300年前,那时中国还是清朝康熙在位,大概深知民穷国艰,康熙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允许广州等地进行外贸交易就是一项开放政策。
从那时起,一个叫“广州十三行”的名字声名鹊起。广州当时就相当于“经济特区”,“十三行”就相当于政府特许的“外贸公司”。那时的英语根本没有什么正规教育,好一点的和英国人交往密切、勤奋好学,就能独当一面;次一点的就用广东话标注音来死记硬背,甚至还夹杂着土语方言,哪管什么语法、发音、单词写作,一切以实用为主。于是中国近代英语发展史上著名的“广东英语”诞生了。
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至少说明了这么几个道理:一是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掌握在于实践、用于交际;二是英语是一种工具,需要它的人自然会主动去学,哪怕你满口广东腔;三是语言学习如果只是为了生活之便,不妨各随其便,如果是要在通商、外交上交易沟通,才有必要用强制措施来培养专业人才。
“广东英语”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慢慢衰落,上海逐渐成了贸易中心,“洋泾浜”英语开始盛行。洋泾浜英语盛行的同时,英语发展的历史背景也开始发生剧变:当年是民间商家十三行与洋人打交道,现在越来越高端上档次,应对外交、政治和军事事宜。这时,那些半瓶子水的洋泾浜英语就显然上不来台面,外交无小事,有时一个字一句话就可能代表一片领土、十万白银。可是,天朝上国闭目塞听惯了,临时抱佛脚才发现朝中真是无才可用,只能常常雇那些“中国通”式传教士、外国人来当“临时工翻译”。
这里面就有个天大的漏洞,万一翻译和别国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就很容易在条约、合同上耍手腕。1888年中国和葡萄牙签署《通商友好条约》时,派清朝海关税务总司的英国人赫德去谈判,结果赫德玩了文字游戏,让葡萄牙占了大便宜。
于是,英语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来了:政府建专门外语培训学校、派留学生出洋深造,培养自己的人才。像京师同文馆、幼童留美计划、军人留欧计划、公费留美等一个个摊子都铺开了。
光绪皇帝 带动了晚清皇族英语热
再到后来,清末民初,门户大开、西学东渐。那时,学英语的人并不多,学英语的官员更是少之又少,学英语的皇帝可谓独一无二了,但光绪皇帝就是这“独一无二”的英语发烧友。
光绪迷上英语一度在整个王公贵族中掀起了英语学习热,当时美国使馆宴请皇亲国戚时,很多嫔妃、格格都习惯用时髦的“good-bye”来道别。光绪的热情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看到中外差距、东西方优劣后的一种政治抉择。
再往后,科举制度取消后的现代教育体系里,英语成了仅次于国学的一门课程,教授者有英美人,也有留学归来者。像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都是留美归来后在大学任教。
总的来说,早期的英语学习是先从民间兴起,然后官方跟进,最终形成官方主导、民间为辅的格局。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很多是借鉴了英美模式,官办的、私立的、教会的、私塾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英语,并不能掩饰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被动学习,这种国家学习的被动,有来自于实力不堪下的被迫,也有来自对本土传统文化怀疑与否定下的自卑。
当下英语热过犹不及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教育全盘向苏联学习,带有深厚苏联色彩的教育模式成为主流,其中尤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影响最大。苏联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计划,教育、教学都要与计划经济匹配,这样就产生一种结果:重视专才轻视通才、计划跟不上变化与实际。
改革开放后,英语学习如同火箭发射,越跑越快,其背后,是中国人渴望向发达国家学习、复兴自我的憧憬,也是个体期望通过与国际接轨而实现更好发展。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英语热还带有强烈的自发意识,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学习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像一个庞大的“利维坦(Leviathan,裂缝)”。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当中,真正能够学会一门外语,并且能够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这个调查够权威了,给这个调查穿上莫大讽刺外衣的是当下的“全民英语热”。
假如你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如果你不会说hello、thankyou,那么你可能就要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另眼看待;假如你是一个在绘画艺术上极有天赋的年轻人,可是你一见ABC就像瞌睡碰到枕头,结果高考就因为英语不及格而与艺术学院擦肩而过……这就是“英语学习”这个利维坦的可怕之处。
从300多年前的康熙王朝开始,中国人开始自发学习英语,目的不是考试、不是当做仕途敲门砖,总之没有急功近利的目的,就像一个东北的姑娘到广东生活要学习粤语一样,学只是一种可能有益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交际需要。
如果一门语言从一种自愿的追求变成了处处设限的强制,变成了到处堵路的利维坦,而我们却任由自己的母语杂草丛生、一知半解,这算是赶超世界、接轨国际的文化自信,还是轻视自己、盲目焦虑的文化自卑?
超70%人学外语
为应付考试
■ 本报记者 李勇钢
西安一英语培训机构老师吕春选调查发现:西安英语培训市场中,80%左右学员为5到18岁的学生,其中70%学英语为了应付考试;因兴趣爱好而学的占25%左右,5%纯属“跟风”。
成人中,50%学英语为出国旅游或移民,另外35%因工作需要,还有15%则为应付职称考试、晋级。“所有成人培训班的学员中,几乎没有人说是为了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
今年33岁的吕春选在西安开办“地下英语培训班”7年,如今刚刚“转入地上”准备大干一番,但关于北京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的 消息,让吕春选对英语培训的前景信心大减。
“这些改革一旦全面推行,整个英语培训市场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吕春选感慨自己遭遇了人生创业的“当头一棒”。
“几乎没有人说是为了
兴趣而学习英语”
吕春选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开始在西安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代课。大学毕业后,吕春选开办英语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小区里的中学生。由于起步是“家庭办学”模式,所以她这些年的培训状态一直处于“地下”,朋友们取笑她是“地下校长”。
担任“地下校长”五年,吕春选感受到了英语在社会上的受宠。她说自己前几年由于没有完善的办学资质手续,所以生源主要依靠熟人朋友介绍,或者学生口口相传,尽管如此,培训过的学生人数已超过1万人次。
这些年,吕春选偶尔也在朋友的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代课。课堂外,她曾做过一个历时一年半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西安英语培训市场中,80%左右学员为5到18岁的学生。超过70%的孩子学英语为了应付考试;另外30%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学英语的占25%左右,另外5%完全属于“跟风”。
在做完对学生的问卷后,她又对成人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50%的成人学英语是为了出国旅游或移民。另外有35%的表示学英语是工作需要。剩余15%的人则表学习英语为应付职称考试。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所有成人培训班的学员中,几乎没有人说是为了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吕春选说。
也正是这个调查问卷结果,让吕春选对英语培训市场的前景一度看好。所以去年她正式向所在的雁塔区教育局递交办学申请,准备把“培训班”从“地下”转入“地上”。
10月23日晚,吕春选在学员QQ群里做过一次问卷,题目为如果将来中考和高考取消英语、或者英语分值大幅度降低,你们还会来培训班学英语吗?结果45名学生学员中,39人表示一旦考试取消英语科目,将不会再来培训班学习。
英语教育一直有个错误——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
就许多培训机构对“英语改革”充满担心之时,新东方西安分校负责人则认为,这样的改革对英语培训市场何尝不是一次机遇。
西安新东方学校高三部负责人张剑留意到,一些地方对英语的改革方向是,学生可以考三次英语,成绩取其中最高的一次,“以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参加一次培训,如果这样改革的话,就会参加三次。”
同样认为英语教育改革是一次机遇的,还有“西安EK英语培训”的负责人思娜。
思娜认为,英语教育改革对于大众英语培训而言可能是压力,但她的培训机构主要做的是专业英语人才培训。她认为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门技能。
在思娜眼里,英语教育改革从去年底就有迹象了。当时朋友的孩子找她辅导英语,为了应付“择校”考试。后来考试结束后朋友说,那次“择校”考试,英语成绩占总成绩30%。
在西安一高校工作的赵力说,功利性导致了从家长到学生,对英语教育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她说最近看到网上有人为江苏准备高考取消英语喊好时,她顿时有了一个担忧:会不会因为考试用不上了,许多孩子就不要再学英语了。
各行业都学英语是“变味”
西安博迪学校高三年级组组长高东认为,降低英语考试分值,甚至在中考、高考中取消英语是英语教育回归正常的表现。
“如今的英语教育,考试功能太强大,其他功能几乎没有。”高东此前他一直再质疑,当前中国的全民学习英语、终身学习英语到底有没有必要?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主席马珂最近也一直关注英语教育改革话题。他的观点是,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降至100分,并不代表英语不再重要,可理解为教育体制在修正、调整的一个信号。
马珂说,关于当今中国全民学英语,有一个比喻很形象——“每天早上8点,中国所有的大中小学,甚至中专技校都在早读英语”。他认为,尽管英语在考试中的分值被降低了,甚至不再考试,但这不会降低和影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原因是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到来,英语在对外交往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马珂认为,英语教育如今之所以遭诟病,主要是因为现在除了大中小学要学英语外,公务员、评职称、当警察、搞环卫,各行各业都要求学英语,这就有些变味了。“从娃娃抓起学英语这没有错,但不宜过分渲染和夸大。”
马珂认为当今中国表面是“全民学英语”,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以西安为例,虽然有那么多的高校都开始有英语专业,但翻译高端人才奇缺。“整个西安,能胜任同声传译的人才不足10名,这还是英语,其他语种的同传人才可想而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日期:201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