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德两国出版界、文学界的7位专家14日在法兰克福就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学独创性和融合性进行了讨论,双方都谈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误会和歧义,也都认同加强交流对双方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论坛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德国梯森基金会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题馆联合举办。75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德语系资深教授张玉书先生翻译了大量海涅、席勒、茨威格等德语作家的作品。他说,翻译在文学交流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德曾说过,文学反映的是人类的共性。
代表梯森基金会的雷格先生表示,近几年来中国出版交流活动很活跃。他说:“我不是作家,但是一个文学促进者,愿意在两国为中德作家交流建立平台。”他计划于2011年在中国上海或者杭州举行文学研讨会。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表示,中德之间文学交流过去5年来有明显进展,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不再是从英语转译成德文,而是直接从中文翻译过来。
他说,自己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做翻译工作,不过那时在德国人们对翻译不够重视,认为那不是汉学家的工作,翻译也不是一种艺术,没有很高的地位。
来源:中国广播网公共传播 日期:2013年8月5日 实习编辑:杨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