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们推荐了什么书





    读书应先从哪里开始?应该读一些什么书?成了不少人的困惑。

  这样的问题古人也有,而聪明的古人往往利用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并且指导读书人阅读,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中就说过:“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如果你对选书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读文学、历史、科学还是别的什么,那就不妨找来几本进行综合遴选的推荐书,在“大而全”里随机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吧。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日子里,有很多和读书有关的话题被提起,比如“你为什么读书”“中国人读的书为什么这么少”“你还读纸质书吗”……

  平日里不常读书——这或许是很多人在紧张忙碌生活中真实的状况。但因为读书少就判定人们不喜欢读书恐怕也是一种武断。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读书的意义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即便无暇去读书,但起码人人都明白读书的意义,只是有时候,人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一本好书。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曾以“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读一本书”的问题,对几十位读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读者的答案从多到少依次是:书店或购书网站首页的推荐、身边朋友的推荐、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被拍成影视剧的作品……而通过这些途径读到的书是否是符合自己阅读口味的好书?有的读者称“还可以”,有的读者则认为“读过有些后悔”。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更多读者的困惑是——怎么才能获得一本好书?如何才能知道一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读?

  其实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实在的办法是逛书店。在各个书架间驻足一日或半日,对自己想要的书仔细翻阅,在有了初步了解后决定买或不买,读或不读。选书是读书的一种乐趣,但在眼下的都市生活里,花大把时间在选书上,对于很多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恐怕是一件奢侈的事。去年,上海的某些书店曾出现选书师,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但对于读书这样个性化很强的事,由别人代劳的效果未必好。

  其实,推荐书的功能也可以由书来承担。有一类书,它们是“推荐书的书”,内容是向读者推荐好书。它们将一些书列出书目、写出提要、做出点评,给没读过这些书的人以整体印象。这样的介绍既不用像在书店里一页页去翻那么费时费力,也不会像如今很多营销方式那样给人以误导,在阅读它们对一本书的介绍的过程中,犹如女性购买化妆品前的试用装,取其精髓又一目了然。

  推荐书的书——如果你是茫然不知读什么的读者,或许你可以试着从读它们开始。文|苏莉鹏

  法国权威杂志遴选的“理想藏书”

  在一本名为《理想藏书》的综合类推荐图书的序言中,为读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就算一星期读一本,读上60年也只能读3120本;如果每星期读3本,那也超不过10000本这个量。然而,每年出版的新书就远不止此数,光在法国就有15000种之多,全世界的出版量则无法计全了。”

  那么,在一个人读书的精力、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书籍的汪洋大海中遨游寻觅呢?享誉全球的法国《读书》杂志是较早从事指导人们读书这项工作的机构,皮埃尔·蓬塞纳曾是这本杂志的主编,在杂志编纂工作之余,他又负责编选了一本《理想藏书》。

  作为一本综合类推荐的工具书,书中除了提供49个专题2401篇书目之外,还对入选的每一部作品作了一个极其扼要的介绍——作者、书名、出版年代、出版社、重要性、特殊性、趣味性、已经出版的中译本信息等,旨在向读者传达作品的基本信息。

  综合80种书目而成的“名著榜”

  事实上,不仅是在国外,一直以来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在编写综合类推荐图书。因为国外作者所著的综合类推荐图书往往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遴选,尤其是《理想藏书》,其中收录的中文作品寥寥无几。在法国专家眼里,他们对于世界文学存在着一种“偏见”,“偏见”的由来除了文化背景、知识面及趣味的限制之外,对于中文作品来说,语言也是外国综合类推荐图书对于中国名著涉及甚少的原因之一,如中国古代经典的《离骚》,译文欠佳使这部作品无法得到国外编选者的青睐。

  鉴于这种情况,国内的作者开始编纂更加适合中国读者,同时也是更加“公正客观”的综合类推荐图书。《中国读者理想藏书》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本书的编者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了一份《中外名著排行榜》,这份排行榜成了这本《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的基本书目。

  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10名并被列入书中的是《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推荐的外国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荷马史诗》、司汤达的《红与黑》、惠特曼《草叶集》等。可以说,这本书并不是编者的经验集结,其筛选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为实用。

  本报记者肖明舒

  《理想藏书》部分书目

  -美国小说

  约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亨利·詹姆斯《使节》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

  马里亚诺·阿苏埃拉《在底层的人们》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诗集》

  鲁文·达里奥《作品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何塞·莱萨马·利马《天堂》

  -英国(语)文学

  简·奥斯汀《爱玛》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约瑟夫·康拉德《水仙号上的黑家伙》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哲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埃米尔·布雷伊耶《哲学史》

  勒内·笛卡尔《方法谈》

  威廉·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马丁·海德格尔《论文与讲座集》

  -人文科学

  雷蒙·阿隆《社会学思想发展诸阶段》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列维·施特劳斯《野性思维》

  马克思《资本论》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部分书目

  -中国小说首推书

  曹雪芹《红楼梦》

  施耐庵《水浒传》

  吴敬梓《儒林外史》

  罗贯中《三国演义》

  刘义庆《世说新语》

  吴承恩《西游记》

  蒲松龄《聊斋志异》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李汝珍《镜花缘》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钱钟书《围城》

  茅盾《子夜》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中国文化首推书

  许慎《说文解字》

  颜之推《颜氏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作者不详《孝经》

  佚名《尔雅》

  洪应明《菜根谭》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应劭《风俗通义》

  陈彭年《广韵》

  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

  刘熙《释名疏证补》

  张之洞《书目答问》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中国文学理论与艺术首推书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

  分类推荐书,给特定读者群

  一次与朋友聊天,朋友说:“爱书之人分两种,一种是偏向于‘藏’,一种则是偏向于‘读’。”他属于前者。所以他家的书房摆满了书,虽说其中有部分书他未必真正翻来读,但想到那些书归他所有,便觉得心满意足。而这位朋友做事向来注重程序与逻辑,被人戏称“清单控”,即凡事都要分门别类,讲求专门化和系统化,对于藏书更是如此。

  历史类、文学类、传记类、哲学类……读书这件事,倘若不分类,便是杂家,但若专门分出类别,便是“术业有专攻”,对于在茫茫书海中找书的读者来说也方便了不少,想来这也是书店里在每个书架上都要有分类标签的原因吧。而对于推荐书的书而言,“专门化”的推荐精神,又怎么能少呢?

  藏书的人,爱说自己的藏书,所以有专门推荐关于藏书史的书,比如《中国历代藏书史》《中国藏书史话》等;有的则专门谈论书的版本,如《历代诗经版本丛刊》《古籍版本鉴赏》《金瓶梅书录》《鲁迅版本书话》等;还有的书则十分“精分”——这个词不是网络上用来简称“精神分裂”的意思,而是“分得很细致”。

  或许是一种达成共识的营销策略,国内很多专门推荐书的书都要在书名里用上“必读”两个字——《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成功营销必读的24本书》《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虽说带着这样的字眼有些“胁迫”和“虚张”的意思,但若想读一类书,从这些“必读”中挑选,大体也是不会有错。而国外此类书从内容到书名则显得“内涵”得多,比如《20世纪的书》《西风吹书读哪页》,是专门介绍《纽约时报》上发表书评的书,而《西方正典》《最有价值的阅读》则是专门介绍西方经典名著的。

  这里要特别介绍其中的三本,它们为不同的阅读对象推荐了某一类的书,就像把特别的关照,送给有专门需要的人。

  《我生命中的书》

  [英]柯林·威尔逊著

  推荐书类别:探讨生命意义的著作

  目标人群:哲学爱好者

  柯林·威尔逊生命中的书都有哪些呢?

  《汤姆·索亚历险记》《浮士德》《尤利西斯》……这些是他阅读的书。对于很多读者而言,这些大部头的著作固然经典,但读起来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威尔逊将他们的内在精神归了类,他将这些书介绍给那些想要明白生命到底是什么、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人。

  这样的问题听起来很抽象、很泛泛,但读书的一个含义不正是认知世界、了解自己吗?威尔逊将作家分为两类:一类在高处飞翔,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的作家,因为他们一直在写作中透过人物的命运保持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另一类则在低处飞翔,例如简·奥斯汀之类的作家,他们细致观察并客观描述,是讲故事的高手,但是作品往往并不触及让人头疼欲裂的生命问题。

  《我生命中的书》不是单纯地给读者列书单,告诉我们要知道哪方面的事情就去读哪些书,作者是找出那些对“生命问题”发出巨大声音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逐一审视。

  《她世界》

  王晓英著

  推荐书类别:介绍具有代表性女作家

  目标人群:文学女青年

  有人说,这本《她世界》就是想卖给那些有点女权主义倾向的文学女青年的,虽然觉得这样的理解有些望文生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爱读女作家书的读者中,大部分是女性。

  这是一本“书目”型的书,书中列出了100位世界闻名的女性作家,内容则包括个人简介、代表作品、文学影响三部分,编者在尊重经典的同时,还希望挖掘出“那些曾被湮没的杰出作家和作品”。

  书店里经常出现在现代文学书架上的王安忆、铁凝、池莉……她们的作品时常会被加上“女性小说”的标签,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读“女性文学”只是因为身为女人,这些作者的书更理解女人,更能道出女人的心事。

  翻阅《她世界》,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西方的女作家里,叫“玛格丽特”的真多,英国的作家也比较多。《她世界》对这些作家的作品的介绍还是比较基础的,想要了解这些女作家作品的全貌,最好还是拿着这本书,按照书中给出的目录,去书架上一本本地找。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王丹娇郑卫春编著

  推荐书类别:经典传记

  目标人群:名人生平爱好者

  虽然“必读”二字在推荐书中泛滥,但其简明扼要的工具书作用,还是能对读者的阅读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名人传记一出,很容易作为一段时间内的畅销书,但从各个图书排行榜和很多人的书单中可以看出,这类书不仅畅销,而且“长”销,无论出版多久都会有人购买。对成就的向往和对名人生平的好奇,成就了这类书的“长”销,但古往今来名人那么多,谁的传记读起来有用?或许可以在这本《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中找找答案。

  《忏悔录》《贝多芬传》《巴尔扎克传》《苏东坡传》《卓别林自传》……作者开列的30本名人传记书单,传主都是古今中外鼎鼎大名的名人。作者认为:“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

  按照该书作者的推荐读完这30本书,读者的生活会不会发生改变其实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30本传记里的30个精彩的人生,每一部都是一个好故事。

  来源:北方网 日期:2013年4月22日 记者:苏莉鹏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