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过程中就备受瞩目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终于有了中文版,厚厚两大卷,即将由三联书店推出。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英文版于2010年面世。简体中文版上起上古时代,下至1949年,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各五十万字,分别由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他们及十几位作者都是美国汉学界的著名学者。该书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故力求写得流畅可读,并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孙康宜表示。
那么,什么是文学文化史?这样一部在美国学术环境下诞生的中国文学史,与传统文学史相比有何不同?翻开书首先会注意到,这部编年体文学史的结构,既不依文体分类,也不全都按朝代分期。比如,第一章为从上古到西汉,第三章从东晋、南北朝一直写到唐太宗去世,而唐代文学的那章是从武则天一朝写起的。各个章节的时段安排大多不同以往,背后皆有作者的考量。
事实上,该书的写作深受西方“新文化史”潮流的影响,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相对于作家作品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更重视手抄本、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物质文化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对文学交流、文学社团、地域身份认同等多有着墨。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作品的接受过程、选集的编纂、流传与改写等极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翻译,由于每一章的译文都经过作者亲自审定、润色,有的是作者自译,因此翻译质量比较有保障。另悉,剑桥大学出版社主持的系列国别文学史,因指向大众读者,都是一国一卷,只有面对极为漫长的中国文学史,破例定为两卷。该书的版权竞争相当激烈,三联书店拿下版权的特殊优势在于,该书不少作者此前都是三联的作者。
国内学界关于文学史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周在京召开,会议的缘起就是《剑桥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诗歌通史》(赵敏俐、吴思敬主持,11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面世。海内外学者就中国文学史的观念、写作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尚晓岚)
宇文所安
孙康宜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