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质平:林语堂不是只有小情趣





    同一家宾馆,同一个房间,去年和今年两次采访了周质平教授。
  去年,周先生推出了《光焰不熄》,堪称海外胡适研究方面最权威的成果,而这一次,周先生带来的是《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这本书为读者展现出不同的林语堂、冯友兰等,尤为有趣的是,作者在简化字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部分构成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去年完成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现代人物研究,包括了胡适、冯友兰、余英时等现代学术史上几位重要人物;二是关于简化字的议论,我不同意汉字拼音化,但始终认为汉字简化是文字改革的一个方向。我本科学的是古代文学专业,毕业于以保守著称的台北东吴大学,我的这番言论让我在台湾的师友感到很不理解;三是杂文与随笔,是海外授课之余的自我调剂和娱乐,在大陆应是第一次公开。
  林语堂显得“软之又软”
  在人物研究方面,这本书试图恢复林语堂的真实形象。
  1949年以后,大陆读者和研究者都把他当成一个轻松的作家,只突出他幽默、闲适的一面,确实,林语堂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时,有软化的倾向,可林语堂研究又进一步将他软化解读,结果使他显得“软之又软”。
  但事实上,林语堂有很强的抗争精神,与胡适同为当时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偏重在制度上、法律上争人权,争自由,而林语堂更偏重心灵上的自由。林语堂这一特征被忽略,因为他的许多作品是用英文写的,读者们不怎么注意。他最著名的《吾国与吾民》,完整的简体中译本还没有出版。
  与林语堂同时代作家多谈大关怀,很少谈小情趣,而林语堂则对中国文化较依恋和欣赏,他尤其喜欢十六七世纪明末文人的生活方式,但这一点也最受诟病,“九一八”后国难深重,不谈救亡图存,反而谈闲适幽默,他因此受到许多批评和压力。
  林语堂的视野与思考
  1936年,林语堂用英文出版了《中国舆论史》,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两个阶段,一是向权力抗争,这往往会得到社会的支持,另一个是向舆论抗争,这更需要勇气,因为大家都会反对你。
  1943年,林语堂奔赴抗战前线,访问了许多人,1945年完成了《枕戈待旦》,因为观点不同,和史沫特莱发生了激烈争吵,1947年以后,他的英文小说、评论等在国内几乎没有出版过,但这一时期他其实写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文章。
  林语堂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他没有忍不住的“关怀”,没有幻想,下笔嬉笑怒骂,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父亲是传教士,从小受西洋教育,早年英语比中文好,中文是后来才学起来的,所以林语堂早期的中文写作病句多,不太流畅。
  林语堂的小说和同时代作家相似,都深受《红楼梦》影响,后来成为职业作家,靠写作生活,不得不求量,来不及重质,当时美国读者喜欢看中国大家族的故事,林语堂自然也不能完全无视市场需求,所以他小说成就一般。
  林语堂与胡适和鲁迅都是好朋友,他曾经对比过二人,说胡适不太在意群众意见,敢于和舆论抗争,而鲁迅在意群众感受,从领导青年到被青年领导。
  怎样看冯友兰   
  对于冯友兰,评价较多。一般意见认为他是现代中国哲学史集大成的人物,但后来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过多,大节有亏。比如张君劢就曾批评他说: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
  在本书中,我对冯友兰有所回护,我认为,过分在气节上责备一位学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挂帅,无异于又回到因人废言的思路上,未免严苛。 政治环境那么恶劣,冯友兰始终在不停写作,他固然受到权力的戏弄,但他同样也在反戏弄,他动辄说我已经脱胎换骨了,成了“新人”,既然你喜欢听这个,我就这么说。所以毛泽东在看了他的新作后,批示道: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其实,冯友兰理解的哲学和众人不同,他强调知,不强调信,他的兴趣也在知,认为哲学不需要道德使命,换言之,就是哲学概念为我服务,我不为哲学概念服务。这一点,被以前学者忽略了。
  冯友兰把人生分成三个境界,即功利、道德和天地。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他,在他看来,境界就有点低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的反抗,往往通过修史,司马迁即如此,冯友兰也有类似的做法,他曾写下“与其说他创造了解,不如说他创造误解”,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
  简化字是最保守的方案
  在这本书中,我对简体字的意见引起了较大争议。
  改革汉字呼声最激烈的时期在甲午战争之后,简化字是其中最保守的一个方案,瞿秋白曾骂汉字是茅坑中的石头,又臭又硬,当时许多人主张废灭汉字,完全拼音化。其实,汉字简化以后并没出现混淆问题,文字变异的功能仍在,“麵”字去了麦字边,就和脸面的面弄混了吗?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台湾学者称繁体字是“正体字”,我觉得不能这么看,应以古今的标准来划分,繁体字也是“古体字”,简体字是“今体字”。就像夏威夷英语,五六十年前美国人都说这种话,可你能说那是“正体英语”吗?能要求今天美国人奉此为正宗吗?在简化字的讨论上,应尽可能避免掺入情绪化的东西。
  《诗经》开篇有“关关雎鸠”,“关关”是什么意思,不取决于用简体还是繁体,而在于你有没有做过研究,难道只有写成繁体,才知道那是鸟叫声?所有语文改革,最基本的原则是保留语言的变异功能,既然简体字通过了变异这一关,就应该承认它。现在很多外国学生一听说“简体字”,就有排斥心理,觉得不正宗,不愿意学,这是误会。  

    来源:北晨网 日期:2013年7月13日 作者:陈辉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