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教授





    华师103岁教授李育中28日离世

  第一个将《永别了,武器》译成中文

  “未因老去感蹉跎,不为闻歌唤奈何。我自吹笙倩人唱,一帘花影月婆娑。” ――李育中77岁退休时自题

  李育中,祖籍广东新会,1911年1月生于澳门。李育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活跃于香港、广东以及西南各省文学和新闻界。新中国成立后,李育中长期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2007年,李育中荣膺 “当代岭南文化名人”称号。

  李育中在多个领域里卓有建树。他早年当过翻译、诗人、影评人、战地记者,晚年是著名的藏书家。他在大陆是最早译介海明威、卡夫卡、马雅可夫斯基、萨特、毕加索等的学者之一,著有学术著作、诗集、战史等多种。

  2013年6月28日凌晨5时30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李育中在广州逝世,享年103岁。他第一个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翻译成中文,做过战地记者,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2007年,已是98岁高龄的李育中获得“当代岭南文化名人”荣誉,在参加颁奖时却是自己“噔噔”跑上去的。谁承想,今年6月28日他却离开人世。华师痛失一宝,李育中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4日下午三时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堂举行。

  多个“第一”的翻译家

  1911年1月,李育中生于澳门,童年在港澳两地读书,学习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俄文、世界语,另外还自学一些拉丁文和希腊文。22岁时,李育中看到根据海明威作品拍成的电影《战地春梦》,便到香港大会堂图书馆找到英文原著。他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在报纸上连载,直译作《诀别武器》,也就是现在通译作《永别了,武器》的经典作品,当时中文世界很少有人知道海明威。

  后来,他有了人生中的多个第一:1938年第一次用长文介绍马雅可夫斯基并发表在《文艺阵地》上;1942年,用文学的形式为湘粤两份日报写战地通讯,报道缅甸远征,次年初出版战史《缅甸远征记》;1946年在第一个向国人介绍萨特和毕加索;第一个在中文世界介绍卡夫卡并且翻译其作品,并把意识流写作手法源流登在《外国文学研究》上。他甚至还于1948年在报纸上撰写长文分期、全面、系统地介绍芭蕾舞艺术,他也成为我国介绍这种艺术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战地记者

  抗战爆发后,李育中从香港到了广州,曾任广州《救亡日报》社论委员,参加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负责伤兵难民工作。

  1942年春天,李育中应邀去做杜聿明的英文秘书。他那时候刚刚结婚,便上战场,参加抗日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打完新加坡就打缅甸。英军请中国部队由滇缅路进入缅甸参战,中国派了最精锐的第五军参加战斗。李育中参加了第一场战争,还没有到最前方,已经开始大撤退。

  他后来回忆说:“那次撤退一支部队要翻越野人山,野人山从来没有人走过,蚊虫野兽很多,天天下雨,几乎死了一半人。那时是雨季,没有地方睡觉,也没有东西吃。我跟的是另一支部队,由坦克团经滇缅路回来。我就在下关采访了很多军人,了解整个战争的情况,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打得很壮烈。”

  因为这次战争很匆忙,还没有其他战地记者,他便写了《缅甸远征记》,这是我国最早记录远征军战史的报告文学之一。

  “坐拥书城”的书虫教授

  1953年,李育中调到华南师范大学,开始长达近40年的大学教师生涯,直到1991年退休。

  作为老师,他的受欢迎程度传为佳话。1978年,他应中文系之邀为学生讲授美学知识,报告当晚,听课学生超出预计,演讲被迫更换地方,可容纳两三百人的阶梯教室依然挤满了人。听课的学生之多,打破了此前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授课的纪录。

  但给这些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李老师的渊博学识外,还有他那满屋子的书。尽管看书要用放大镜协助,李育中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头不疼眼不花。“我用文字感觉世界的味道。”李育中老人说,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习惯和乐趣,可以满足求知欲,而不是炫耀。

  在他的书房里,有他手书的“坐拥书城”横幅,这是他的梦想,已经实现。在李育中的家中,能够放下东西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书,床上也摆着一排。

  离世前,他诸事安排妥当,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心爱的近4万册的藏书。儿子李小中表示,初步确定会将父亲的故居保留,开辟成图书馆对外开放,满足老人家生前的遗愿。李育中甚至已将馆名题好,名为“两房书舍”。

  宽容而有原则的“老头子”

  华师2000级学生陈开斌,在校期间常陪李育中到书店买书,在公开场合叫他老师,但在私下场合亲切地叫他“老头子”,两人可以算是“忘年交”。在他看来,李老师有老派的风度,既包括魏晋风度,还有英国绅士风度。“我很荣幸做他的小书童,一起去买书。”他回忆说,在书店时,李育中站着看书一站就是两个钟头。

  李育中的宽容给第一届研究生,也是现在华师文学院院长的陈少华留下深刻印象。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位北京的年轻学者正值大红大紫颇受各方追捧之际,李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对其某些论点进行批驳,说这位学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文章将要付印之时,这位学人遭到了批判,李老师坚决要求将自己的文章撤了下来。他说年轻学人走红的时候要提醒,现在大家批判起来,他就不掺和了。“他的宽容与他的原则、底线都是清晰可见的,他对老人不要有怒气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原则问题,事关重大,当怒则怒,要有观点和立场”。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3年7月1日 作者:徐静 

    心译翻译工作室

    网址:http://www.xinyifanyi.com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