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当记者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已96岁高龄的王福时时,正在北京家中的老人特别兴奋:“太谢谢了!我终于能在有生之年知道老朋友的情况了。”王老说:春节期间,他在翻看刚刚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再版的《前西行漫记》时,脑海里就涌现出了当年与郭达、李放在一起的情景,他几年前已几经周折找到了郭达的后人,此时想找到李放的心情便更加强烈。于是,他根据当年一位朋友寄给他的一份剪报上的线索,提笔给《沈阳日报》写了一封满怀期望的信,表达了自己的迫切心情。
王老说起他与李放的交往记忆犹新:“我和斯诺是1936年相识的,并将自己的朋友郭达介绍到斯诺身边工作。李放原名叫李春芳,他在我父亲王卓然主持的《外交月报》社工作,我们就是这时相识的。”
王福时当时称呼美国记者斯诺为“施乐”,在他眼中,施乐谈吐 幽默,待人坦率热忱。斯诺在首次陕北之行后,就把出版陕北苏区印象记中译本的工作托付给了王福时,王找来了郭达、李放等共同编译。当时正面对日寇大举进犯,“印象记”必须抢时间,于是几个人进行了分工,各翻译一部分……只用了两个月书就印出来了,书约300页,印5000册,其中的文章有斯诺写的:毛施(斯)会见记;红党与西北;红旗下的中国。韩蔚尔写的:中国红军;中国红军怎样建立苏区;在中国红区里。史沫特莱写的: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附录中有:随军西行见闻录。还配发照片34幅;歌曲10首,以及长征路线图。几个年轻人谁也没有想到后来斯诺的作品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印象记”出版之后,他们几个人从此分开,一别多年再也没有相聚。王福时后来到了香港、印度、美国等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与李放有过一次通信。在“印象记”出版70年的今天,他终于得到了李放家人的消息,心中自然万分高兴……
来源:沈阳网-沈阳日报 日期:2007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