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草婴的逝世而引发的思考





       由翻译家草婴的逝世而引发的思考还在持续。翻看草婴的简历,有一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草婴是一个长期没有单位的人,他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仅靠翻译稿费生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曾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没有单位的独立译者,他们对译作孜孜以求,并且仅凭自己的稿费就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但是时过境迁,现在这个群体正在凋零。这也折射出译者境遇的改变。

  弃官做“翻译个体户”也能过上体面生活

  有人说草婴原本是可以有单位的,甚至还可以当个一官半职。事情是这样的,197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筹办时,有关方面想请草婴出山担任总编辑。这是一个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职位,但是草婴却婉拒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上。当时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

  当官就可以分散翻译的精力,那么草婴那12卷本400万字的译作《托尔斯泰全集》就可能无法与读者见面,或者会晚很多年才能完成。当然,草婴弃官,毅然当一个“翻译个体户”,这件事本来就有一个潜台词——草婴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翻译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应该说,因为孜孜以求,严谨求精,草婴一生的译作并不算最多,但通过稿费他能在老式洋房里安逸地生活,能够用20年时间独立精心地翻译《托尔斯泰全集》,而不用总是为生计而奔波。虽然也得到过市里的照顾,享有一些生活待遇,但是可以说,在大部分时间草婴凭着“翻译个体户”的身份,生活得不错。

  “翻译个体户”群体日渐凋零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曾有一群如草婴这样没有单位,译笔精到,靠稿费生活的翻译家群体。人们称之为“翻译个体户”。最有名的当然是巴金。他虽贵为文学泰斗,却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稿费生活。著名翻译家傅雷也属于这个群体。这些独立职业翻译家的生活一般是这样的:他们一般会与一家专业出版社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有了译作就送到这家出版社出版,1950年代就有印数稿费,每次加印都有稿费可拿,这也意味着翻译一本书,可以获得多笔收入。

  但是随着草婴的去世,这个独立职业翻译家的群体日渐凋零。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荣如德是这个群体中所剩不多的几位译者之一。荣如德的俄语译作和英语译作都很有名,《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白夜》、《癌病房》、《雾都孤儿》、《花花世界》都是他的翻译作品。荣如德老先生说,他年轻时也曾教过书,但因为当时作为爱好的翻译工作被视为“热衷于种自留地,不思进取”,舆论压力不断升级,而致使他在1956年底向校方提出辞呈,于1957年初获准离职。

  此后,荣如德老先生便以“个体户”的身份全靠译书为生。译出了大量的优秀之作。可以说,国家对这批 “翻译个体户”的老翻译家生活还是照顾的。荣老先生说,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儿女,平时靠稿费还能生活,但1998年他骑车不慎摔成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又发生感染,进而演变为骨髓炎,几乎要以截肢告终。幸亏之前,他已被聘为市文史馆员,享受干部医保待遇,享受到了十分优越的治疗条件,既保住了腿,个人生活在经济上也完全不受影响。

  应该大幅度提高译者待遇

  应该说,草婴这些靠稿费生活的翻译家是令许多当代译者羡慕的。之所以羡慕,是因为现在靠稿费生活是不可想象。也有人尖锐地指出,如果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草婴未必能够译出《托尔斯泰全集》,“他一定会为生计而百般奔波。”所以也有人说,草婴的逝世,是一个翻译时代的结束。

  现在已经没有正儿八经的“翻译个体户”了。很多译者或者在大学兼有教职,或者拥有社会工作,总之必须要靠一份正当工作生存,才有可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做一做作为爱好的翻译工作。“现在搞文学翻译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兼职做翻译的,一种是完全不在乎收入,只是凭借兴趣去做的译者。但真的把翻译当饭吃,那是很难做到的。”资深出版人李德明说。

  “翻译个体户”群体日渐凋零正折射出一个事实:译者的稿费太低了。“文革”之后,译者的收入就有千字50元,而30多年过去了,稿费大概也就是千字百元,30年前千字50元足以让译者过上体面生活,而现在这让他们吃饭都成问题。这也就是没有人敢像草婴那样弃官独立搞翻译的原因,真的是生活所迫。“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译者待遇真的已是当务之急。”李德明说。

 

       来源:青年报 日期:2015年10月29日 记者:郦亮

       心译翻译工作室

友情链接: 外交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简历英语翻译 翻译报价 CATTI官网 语言翻译学习网 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公司 CGTN 国新办 上海日报 中国日报 研招网


翻译业务

翻译招聘

咨询热线

86 13122781320